“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之间的双赢

如题所述

“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之间的双赢

北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北宋在军事上很少有所建树。公元979年,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赵光义雄心勃勃,想要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对北方的辽国发起了战争。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但不幸的是宋军在高粱河遭遇大败,损失惨重。此后,宋朝的对外战争由战略进攻转向了战略防御,这也为今后宋辽战争签订“澶渊之盟”埋下伏笔。

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20万辽军势如破竹,直逼北宋都城,兵戎相见成为对话的姿态。在主和派的鼓动下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真宗想要迁都南下逃亡,而在以宰相为准的主战派极力说服之下,宋真宗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前往澶州督战。

在宋军的坚守下,随着辽军萧挞览被宋军射杀,战争发生了逆转,最终双方在澶州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开启120年的和平局面。

第一、“燕云十六州”的丢失

公元916年,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就通过血腥的征伐征服了草原上的各部落,建立了契丹王朝。燕云十六州北部的长城阻挡了契丹人的南下,后唐时期这条防线崩溃,后唐时期的驸马爷石敬瑭想要借助契丹人的势力帮助自己登上皇位。

于是与契丹人达成了协定将中原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作为礼物割让给了辽国,“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屏障,中原王朝再也无法把长城当做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

这笔政治交易中,在北宋统一中原地区之后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北宋的北部边防仿佛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露出赤裸的胸膛,等待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致命一击。

第二、“高梁河之战”成宋辽战争的根源

公元979年,宋太宗出兵消灭了北汉。急于建功立业的宋太宗赵光义在胜利的鼓舞下,决心北伐夺回后唐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但是,宋太宗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原地区刚完成统一,常年的征战使得军队早已疲惫不堪,用师老兵疲的军队再去和大辽这样的强国在军事上是一个大忌。

战争的前期宋太宗接连拿下了益州、涿州两地,但是急于建功的宋太宗并未休整军队,选择继续北上使得宋军孤军深入敌军的腹地。辽军增援部队与宋军在幽州城外的高粱河相遇,疲惫的宋军腹背受敌,大败辽军,损失惨重,宋太宗也身负重伤仓惶狼狈的逃回宋朝境内,此后的25年间宋辽频繁的发生边境摩擦。

第三、辽国萧太后“以打促和”增加谈判的筹码

自古以来“以战迫和”是政治家惯用的手段,辽朝倾全国之力,皇太后和皇帝御驾亲征来攻宋,她的最核心的目的“以战迫和”。晚年的的萧太后希望解决宋辽之间的这个边境问题,解决方式就是谈判,和是她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而辽朝的进攻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未能打下宋朝的一座城市。

萧太后决定孤注一掷,悬师深入抵达澶州城,想要依靠澶州一战重挫宋军锐气,尽可能的在谈判桌上,从宋朝手中夺得更多的利益。岂料澶州未战,主将萧挞览在侦查地形时被宋军意外射死。萧达兰之死,重挫辽军的锐气,萧太后也悲痛万分。

随着宋朝的援军逐渐赶往澶州城,辽军孤军深入大宋腹地600多里,已经处在危险的境地,萧太后面对不利的战场形势在未被宋军击败的之时,主动提出了议和。

影响一、“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澶渊之盟以和平协议的方式结束战争,而非以战止战,具有非凡的开创性意义。澶渊之盟中,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并且辽归还宋四城和瀛州莫州等地。宋辽约定,两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大宋每年向苗提供白银10两,捐20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二、“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之间的双赢

宋辽之间的缔结“澶渊之盟”看似是北宋的赔款的内容,但在当时这30万的岁币占宋朝政府全年现金收入1.5%,宋朝以最小的代价换的了长期的和平。以往,每年的春天,辽朝方面基本上入侵宋朝边境进行抢劫,双方签订合约之后,就未再发生抢劫的情况,宋朝老百姓获得了稳定的生产环境。

蒙渊之盟的缔结,也给辽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与繁荣。公元1020年,辽朝圣宗,皇帝在母亲的家族封地上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家寺院。以纪念萧太后的功绩,萧太后力促和平条约的签订,化解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还获得了每年30万岁币的馈赠。

对于辽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最佳结果,还能提振辽朝皇帝、皇太后的这个政治威信,起到积极的作用。清明上河图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宋辽之间缔结的“澶渊之盟”,这份双赢的条约之后,宋辽之间结束了持续25年之久的战争,开启了长达120年的和平。

在这120年间,北宋王朝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唐宋八大家的其中六位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可以说,这一时期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劲的文化能量,把儒家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富有思想活力的时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