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笔顺是

如题所述

鼓的笔顺是:横、竖、横、竖、横折、横、点、撇、提、横、竖、横撇、捺。

鼓的介绍:

鼓(拼音:g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古字形左部是鼓的象形,左部像一只手拿着小木槌敲鼓,本义有名、动两用,作名词指打击乐器鼓,作动词指击鼓。

由本义引申为敲击或弹奏其他乐器,如“鼓钟”“鼓琴”“鼓瑟”,进而引申为更宽泛的意义敲、拍,如“鼓刀”“鼓掌”。由本义还引申为振动、摇动,如“鼓舌”。由名词鼓借代引申为鼓声,由鼓的形状特点比拟引申为凸起、涨大,进而引申为激发、鼓动、煽动和用风箱等器具吹风、送风,如现代说“鼓风机”。

鼓字的发展历程:

会意字。商代文字的鼓,字形一旁为“壴”(构件A)。“壴”是早期鼓的象形,其字形像上插羽饰,下有脚座的圆鼓形。“壴”字在甲骨文中像羽饰的部分有繁简不同的几种形式,像鼓面正视形的圆圈(或刻画成方框)中,有的加了短画或小圆圈。

鼓旁边像手持竹枝(构件B)、木棒(构件C)、兵器(构件D)等形,即支、攴、殳。三形同源,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两相结合,表示手持鼓槌击鼓。其本义皆得表名词鼓与动词击鼓义。

在西周年间,鼓上的羽饰形已渐脱离鼓体,如图8。春秋战国时代,各地区变化较多,上部有构件F、G、H等多种形式,下部脚座内或填饰横作I、J形。或在“壴”下加“口”为饰而似如从“喜”,汉初马王堆墓内帛书中仍有这种写法。但始终没能进入主流结构。

许慎认为“鼓”为乐器名,作名词;“鼔”为击鼓,作动词。但“鼓”“鼔”实是字义相同的异体字。今见秦汉隶书“鼓”字多从“攴”,不从“支”;但东汉隶书从“皮”作“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