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家,是什么人的称呼?

如题所述

宋、元时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

据考证,“洒家”是宋元时代北方口语。类似现代的“俺”、“咱”等,宋代含义中有粗鄙的意思,同时也是因有洒为厮杀汉的意思。

洒是厮杀汉。——《永乐大典》引《张协状元》,所以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多有人以此自称。

家为特指人群,洒家则是特指以厮杀为职业的集群。在中国传统用于中,家为敬称,在自用称谓中则有标识身份的意思。

如贵妇丧偶后会自称“哀家”,宦官官职达到少监以上可以自称“咱(za发音:杂)家”,豪强有威望者可自称“某家”。有特定阶级称谓者则以其特指称谓进行自称,如有爵位王侯者可以自称“本王”、“本座”、“本侯”,文官可称“本官”(武官不可称本官,所以武官中地位低下者可称某,中等身为可称洒。)。

扩展资料:

“洒”的语源。

杨慎在《古音猎要》中曾有比较正确的考释,指出“余”字《说文》“舍省声”,舍与蛇音近。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杨慎《古音余》六麻“悇”字条下也说“余有茶音”,又在《转注古音略》卷二中说:“余,音蛇,人姓……今俗书作佘”。

近人章太炎所撰《新方言》也持此说,在《释言》篇中云:“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杨、章二家关于“洒家”之“洒”即“余”之中古音的卓越见解,未为《辞海》《辞源》二修订本吸收采用。

余字上古属定母。杨慎所谓“禅遮切”,章太炎所谓“书野切”,则是他们分别拟测的中古音。

《说文》收以“余”为声符的字共二十一个,其中有十一个至今在吴方言中仍保留了“定”母的读音(普通话声母转为[|’]),它们是:[余阝]、荼,捈、悇)《说文》作悆),涂,[马余],稌、嵞、筡、酴。另十个字声母有不同变异。同一声符系统的不同的宇,或用一个字在不同方言中,可以处于字音变异的不同阶段。

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赞同杨慎、章太炎之说,确认“洒家”之“洒”实即“余”之中古审母读音方言变异的实际记录。

从词汇学角度看,“洒家”是“洒”(余)附加一个词尾“家”而构成的,《辞海》修订本说“洒”是“洒家”的省略,未免源流倒置。

《辞源》修订本说“洒”是“咱”的转音,也是把别一分流当做了源。源应是“余”,咱、洒都是“余”在从定母字转为审母字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方音差别。迳将“洒”注“咱”(zá)的音,是没有根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洒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8
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不同身份的人对“我”的称呼

皇帝称朕、孤家、寡人
、皇帝的老婆称哀家、本宫 见到皇帝称臣妾
、官吏见到皇帝称臣,见到百姓称本官
、百姓见官称草民或小人,若女性称民女(未婚)民妇(已婚)
、晚辈见到长辈称晚辈 晚生 小X(如小婿、小侄、小女)
、太监称咱家
、和尚称贫僧、道士称贫道
、秀才称小生
、方言有 俺、侽、侽个人、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
、英语中有 I 、me
、现在大多人称我 、本人
、目前,有很多80后、90后们习惯称:瓦、偶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

    近人章太炎所撰《新方言》在《释言》篇中云:“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

    据考证,“洒家”是宋元时代北方口语。类似现代的“俺”、“咱”等,含义比较粗俗,甚至有玩世不恭、自以为是、妄自称大、以老大自居的意思。

    《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

第3个回答  2013-08-28
是梁山好汉 鲁智生的自称
第4个回答  2013-08-28
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