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的矿物类油

如题所述

不适合当基础油的通常是石油提炼的矿物油,如婴儿油或分子较大的绵羊油等。因为矿物油不但不含养分,还因为渗透力差容易阻塞毛孔,造成粉刺与脓疮;混合精油做按摩时,更会阻挠肌肤对精油的吸收,无法发挥疗效。 合成基础油(PAO):并非直接来源于石油炼制,而是对石化产品进行合成加工后获得的基础油。
加氢基础油: 对矿物油进行加氢处理后获得的基础油。
溶剂精制矿物油: 由溶剂法精制获得的矿物油型基础油。
其他基础油:不属于以上3种分类的基础油。 (3)特种基础油料该类油或作为特种润滑油品原料,或作为非正规产品,或作为某局部时期、范围下的油品原料而有一定市场,但一般无固定作润滑油基础油的规格标准,如轻脱油、重脱油、抽出油、汽油、航空煤油、直馏柴油、直馏润滑油组分料、各种用作再调合的成品油·--大部分为HI'液压池和机械油等。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API-1509基础油分类标准 试验方法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 类别 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90% 80~120 >0.03 II类 >90% 80~120 <0.03 III类 >90% >120 <0.03 IV类 聚α-烯烃(PAO)     V类 所有非I、II、III或IV类基础油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
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建立于1983年,为适应调制高档润滑油的需要,1995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QSHR 001,详见表2。这种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表2 我国矿物类基础油的分类 类别 黏度指数VI 超高黏度指数 IV≥140 很高黏度指数 120≤VI<140 高黏度指数 90≤VI<120 中黏度指数 40≤VI<90 低黏度指数 VI<40 通用基础油 UHVI VHVI HVI MVILVI
专用基础油 低凝 UHVIW VHVIW HVIW MVIW
深度精制 UHVIS VHVIS HVIS MVIS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