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 是怎么说年月(年月的叫法)的啊 谢谢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公元计年法 但是在中国古代年月日是怎么称谓的 比如现在可以说今年是200年8月1号 我是1988年几月几日生的 现在的年月叫法和过去的年月叫法都是怎么来称呼的 怎么搭配的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月、日,也就是说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月,都有一个分配到的干支。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干支纪月推排方法的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扩展资料

1、月干公式:月干=年干x2+月份数(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

如果已知2008年是戊子年,那么申月是7月,月份数是7,所以申月干=戊*2+7=5*2+7=17,个位为7,7=庚,戊子年申月天干为庚。

2、年支公式:

(公元年末二位数-11)-12*N=年支(适用于20世纪,即1900—1999年)

(公元年末二位数+5)-12*N=年支(适用于21世纪,即2000—2099年)

如2030年干=0-3+10=7=庚,2030年支=30+5-12*N=35-12*2=11=戌,2030年干支为庚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31
12月叫腊月

你要查年分的干支可以推算,60年1个轮回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个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比如今年是“丙戌”年,去年就是“丙”的前面1个“乙”和“戌”的前面1个“酉”,去年就是“戌酉”年,以此类推。。。

60年就是1个轮回:六十花甲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它们依次从头结合到底一个循环为六十,通称“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①甲子②已丑③丙寅④丁卯⑤戊辰⑥己巳⑦庚午⑧辛未⑨壬申⑩癸酉⑾甲戌⑿乙亥⒀丙子⒁丁丑⒂戊寅⒃己卯⒄庚辰⒅辛巳⒆壬午⒇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戊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麻烦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15
古代是用千枝记年月日,也就是说,每一天,每1月,每一年都有一个分配到的千枝。
第3个回答  2013-08-31
一、年
  我们现在所用的历法叫公元,或叫公历,农民种地所用的二十四节气称为农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但在易学中所用的记年方法叫干支历,对于搞易学研究的人来说,就是要将公历或者农历换算成干支历才行!
  对于查年的方法非常简单,一般在万年历上都有该年的干支,比如今年是公元2004年,农历亦是猴年,一翻查万年历即知是甲申年,西藏历称为木猴年(甲为木,申为猴)。
  在干支历中是每年交替之日并非是中国的大年三十,而是以立春为交接点的,每年的立春前算上一年,立春后即算是当年,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具体方法将在本篇介绍月份的文章中介绍!
二、月
1、四时八节
  春、夏、秋、冬称为《四季》,又叫《四时》。由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复而春,日月寒暑交替运行,永不停止,产生了五行的相生相克与旺、相、休、囚、死。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称为八节。
2、二十四节气
让我们来首先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和诗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不差一两天。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北方的劳动人民总结了不少与节气有关的农谚,如:“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立水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清明要晴,谷雨要淋”,“处暑不纳头,到秋喂老牛”等等。这些农谚生动地揭示了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天气、物候、农事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