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朝鲜族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朝鲜族的祖先濊貊(朝鲜语:예맥)是在北到中国吉林省东部、朝鲜西北部的古老民族,被朝鲜族认为是先民之一。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濊貊族是濊族与貊族的合称,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於游牧族。有人认为他们与西伯利亚的科里亚克族有关。濊貊,肃慎,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
早起社会
濊族在夏商时本居於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朝贡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濊族是有很多分支,其中高夷(后来的沸流国)在浑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鲜人,乐浪夷)。东濊是分布在今朝鲜江原道。貊族是蒙古草原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濊貊语被认为是所有濊语言中最阿尔泰化的语言,它是濊语和貊语融合的产物。濊语当中,也有未被阿尔泰化的语言-东秽语。东秽语是未受貊语影响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最原始濊语。此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濊语如沸流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未与濊语融合的阿尔泰系语言如小水貊语,梁貊语等。在大同江一带的濊语民族如良夷则受到古汉语的影响。这些民族的语言统称为濊貊语群。但是濊貊是始终两民族的联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貊有大水貊(有争议),小水貊,梁貊。梁貊分布在集安与新宾之间。小水貊分有在瑷河,大水貊分布在鸭绿江。貊人又叫貉,有九貉、蛮貊、胡貊的说法,濊貊势力最大。后来濊族的貊人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建立政权的夫余、沃沮、高句丽和百济,就是濊貊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貊人最早是在松嫩平原生活,后受匈奴压力入鸭绿江,最远到朝鲜清川江,至江原道建立貊国。另一说法是在辽河东北。他们是周朝时开始东迁。
立国
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於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貊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汉朝曾经在濊貊人地方置苍海郡。而濊人的文化是西团山文化,有人说是古亚细亚人科里亚克族有关。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区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夫余人文明的发祥地。肇源县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自治县官地遗址、富裕县小登科遗址。都属於夫余族文化遗址。同属於濊貊语族的还有,高句丽、百济、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农安,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高句丽人和渤海人融合了。
消亡
在五世纪末,夫余被东部勿吉族和高句丽打败,大部分的夫余族融合到高句丽。残留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人改称「豆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东邻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系,从北齐直至隋唐之际。根据考证,豆末娄的前身是在族属上与北夫余有关的北夷索离国。豆末娄在八世纪初,被黑水靺鞨及室韦诸部所吞并。至此,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族融合到肃慎和东胡系统之中。这些人可能与大和族有关,他们的语言与百济语、高句丽语及上古日语相似。他们的语言被定性为扶余语系。辽史中曾经有秽貊国王府的说法,但不知其地。回纥中有一貊歌息纥是匈奴与濊貊的混血种。满州人中的费摩氏是濊貊人后人。
濊貊族与高句丽立国神话
相传高句丽的开国君主朱蒙在年青时,与乌伊(有时叫鸟伊)及摩离是好友。有后世历史学家认为:这个「乌伊」及「摩离」其实很可能是「濊族」和「貊族」两个民族的拟人化描述,就如故事其后提及的麻衣人、海藻衣人一样。乌伊的原型是扶余国的鸟夷人,摩离就是貊人,有人认为阙特勤碑文中的bok-eli=mok-el(日出之方的莫离人),就是貊人,也指代高句丽国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3
朝鲜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