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中,佛祖对迦叶尊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真正的佛法是离开一切语言、文字、思维、分别相,只有离开一切相,才能证悟到佛法的真谛。

千七百年前,释迦牟尼与众圣讲法,忽然沉寂下来,捻起一枝花,对着众弟子微笑。众圣不解其意,面面相觑,惟迦叶尊者有感于心,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 ......(释迦牟尼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现在我已经将这个正道交给大弟子迦叶了。)这一相还的微笑,使他得以继承衣钵。这就是著名的“捻花一笑”。按中土的解释,这“捻花一笑”即是传递禅意,传者无心,得者无心,纯出天然,其妙绝处正在这里。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宣说佛法,无说而说。不说话表示佛法是离开一切语言文字相的。大家看到佛祖拈一朵花,每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佛法只有一,没有二,更没有三,表示佛法也是离开一切思维分别相的。

就像《金刚经》所言:“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而这个道理只有迦叶尊者领悟到了,当下大彻大悟,才会心一笑。这是佛祖和迦叶尊者心与心的沟通,是直指人心的“心”法,是为佛教禅宗第一公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8
出处一:《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出处二: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印证,并传法给迦叶尊者。自此,不立文字的禅宗心法流传于世。

二千七百年前,释迦牟尼与众圣讲法,忽然沉寂下来,捻起一枝花,对着众弟子微笑。众圣不解其意,面面相觑,惟迦叶尊者有感于心,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 ......(释迦牟尼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现在我已经将这个正道交给大弟子迦叶了。)这一相还的微笑,使他得以继承衣钵。这就是著名的“捻花一笑”。按中土的解释,这“捻花一笑”即是传递禅意,传者无心,得者无心,纯出天然,其妙绝处正在这里。

捻花一笑,佛陀的神情详和,虽然静坐,精神已然跃飞出尘世的一切,因为他坐在了生命的根本之上,没有一丝的不和谐。佛陀告诉了我们一个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花人生的秘密,那就是捻花一笑
捻花一笑,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人生意义的信仰。我们常常追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有人觉得,生命是没有意义的虚无。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因为妄想尘劳,不能证得。释迦把这一人生的意义赋予了我们,这在某种意义上,给了我们的人生一个光明的目标。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消除虚无。我想要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就应该活在光明里。这光明就是我们的心灯,这盏心灯由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体现出的生命尊严、价值来点亮。点亮心灯,我们就生活在光明里,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温暖。捻花一笑,让我们的心灯永远闪烁不灭!
捻花一笑,是一种态度,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既然生命如花,势必要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面对坎坷、面对挫折,我们需要堪破一些东西,培养一种坦然的人生态度。我们生活在纷扰的社会中,与周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不得不背负一定责任的“俗人”,要做到超凡脱俗的出世太难了,有些东西是我们不想放的,有些东西我们又不敢放。虽然我们都是没办法做到心止如水的俗人,但是心中存有“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希望又何尝不可呢?
捻花一笑,是一种境界,一种放弃的境界。当年佛陀捻花一笑,是要告诉诸佛子,一切名利是非,皆伤本体;捻花一笑,一切荣辱皆忘。在世间传播最广的经文—— 如“金刚”、“般若”、“大悲”等等里,无不是对“空”和“无”的阐释。我觉得,空和无并不是没有内容、没有意义,而是对所有内容(色)----真如实相的认知,这种认知让我们上升到一种境界,即对任何事物没有忘乎所以的执着和贪欲的境界上来。人生不过百年,有了这种境界,面对那些恩怨情仇,我们就能在捻花一笑中使之灰飞烟灭。
捻花一笑,是一种修养,一种心灵力量的培养。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拈花而笑的。捻花一笑,需要我们用坦荡的胸襟、恒定的信仰、磐石的定力修炼一生。在这样的修炼中,我们不会孤独,不会伤心,不会绝望,因为有一种力量陪着你,这种力量应该来自于上苍。我们的灵魂在修炼中枝繁叶茂,我们的内心在修炼中变得宁静和谐。
佛曰:“合掌为朴素的敬礼,微笑又如莲花的纯净!”面对如花人生,我们捻花一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8
相传佛祖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众,众弟子不知何意,只有迦南尊者当下破颜微笑。于是佛祖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

拈花一笑者,至净至纯。在迦叶的眼中,佛祖的拈花动作如画般美丽,迦叶的眼里纯净没有搀杂任何邪念,众人皆不知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以纯心对待,单纯的只看到拈花的美,所以只为美而微笑。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注:佛门有“拈花一笑”之说。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
第3个回答  2013-09-08
语出《佛典》,昔日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故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心是莲花开;水是莲花座;心若菩提明;水莲亦方舟。南山无苦海,西山无菩提;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非禅悟其境,道不得此语!
犹如“一真法界”所讲: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第4个回答  2013-09-08
其实拈花一笑真是禅宗的由来,世尊佛拈花一笑,众人都不知何意,唯独大弟子迦叶亦笑,于是佛祖认为迦叶尊者有修禅之德,传之以禅道,于是影响中国千年的禅宗便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