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礼多事也多?

如题所述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遇上亲朋办喜事,送上一份贺礼,这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虽然“礼”多人不怪,但它往往会带来另一种负效应,这也许是送礼的人始料不及的“文革?期间,结婚礼品多为毛主席塑像,毛主席语录本,现在虽说再不送这样的礼物,但也常见到新人收到一大堆多余的礼物。有一个朋友结婚,收到礼品有:热水瓶11只,台灯9盏,镜子8面,还有茶具、床单一大堆。

小屋只有11.8平方米,看来再等三年五载也难有所扩展,即使最大限度地发挥礼品的使用价值,也只能用上热水瓶3只,台灯2盏、镜子3面,那些剩余的礼品,对不起,只能闲置起来,一时难见天日子。难怪小两口对着一堆东西皱起眉头,犯起愁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谁也不能离群索居,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际交往中,难免要“礼”尚往来。因此,碰到男婚女嫁这种终身大事,破些财送点东西,以示祝贺,留作纪念,本无可厚非。但这些礼品,品种单一,更非急需,往往用不完,藏不下,卖不得,成为受礼人的一种负担。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倒也无妨大碍,更有隐忧的是,来而不往非札也。今日收下别人的礼,明天就得还别人的债。虽然,还“礼”未必发自肺腑,但为了顾及脸面,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照送不误。结果,你送我收,互相攀比,既加重了“送”、“收”双方的经济压力,也造成物资上的浪费,得不偿失!

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看来杜绝这种自找苦吃、愿打愿挨的事,也非易事。以笔者之见,即使要送,是否来点计划性,即主动地征求对方的意见,以实用为原则,送些对路的东西,这既聊表了心意,又解决了急需,使彼此都从中受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1)送礼的要领:送礼要进得恰到好处,是社交场合应了解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需要学习的“技巧”。此外,如何“收礼”也是需要注意的,这也是礼仪的一种,以下是送礼的几项要领:

礼物应加以包装,包装前应先把标价除去。送礼时留着标价,以表示这份札是花了多少钱买的,需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送礼时应附上小卡片或是名片,左上角应写受札者姓名,左下方填上送礼人名字。

对不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不送过于隐私的物品,例如内衣、清洁用品。

不送过于贵重物品给认识不深的朋友。因为送礼是互惠的行为,这会令对方不知应如何回馈于你,严重时还会让人有贿赂的联想。

送者大方,受者实惠,了解对方的喜好是非常重要的,如送给不化妆的朋友一支唇膏就不太实际了。

送外国人可考虑中国瓷器、中国工艺品之类的物品。他们通常会很喜欢,可能在打开礼物时,会好奇地询问礼物的文化渊,所以送礼者买物品时应先对物品缘由有所了解,才不会被问倒。

中国人习惯包礼金,但礼金在国际扎仪中是长辈包给晚辈的,例如餐厅给服务生,主人犒赏佣人。此外,礼金金额应是双熬。出国回来时,可带些当地特产,和同事朋友分享。

如别人给你的请柬上注明恳辞花篮时,请别送礼;如你勉强送礼,会令按照主人请柬指示而有送礼的客人难堪。

送礼时你可问受礼者需要什么礼品;这时受礼者可不用客气,告诉送礼者自己大概缺什么东西,这使送礼者节省许多时间,免得烦恼该送什么礼物,送礼者也会很感激你的,但最重要的是别送太昂贵的礼物!

(2)合宜的礼物:一般送礼的场合不外乎结婚、满月、乔迁之喜、生日、毕业、结婚纪念日、远行等等。下列是依不同场合可参考送的礼物。

结婚:日常用品、餐具、银器、蜡烛台等。

满月:婴儿衣、相框、相册。如果满月儿上头有姐姐或哥哥的话,体贴的客人别忘了给他的姐蛆或哥哥也带一份礼物。小朋友们会永远记得你的。

乔迁:乔迁时主人总是有许多东西要添购。在此给主人及客人一个建议:请主人先标明需添购之物品,然后客人们再到主人家“标购”,如此一来主人也有了他想要的东西,客人也不必为选择礼物而伤脑筋。

生日:花、蛋糕、卡片等。

毕业:文具用品或图书礼券。

结婚纪念日:可按照周年选择合宜纪念品,如一周年送纸的物品,两周年送棉质物品……

开张庆贺:可送花篮庆贺,但如请帖上写有恳辞花篮时,就别再送了。这时写张祝贺卡聊表心意即可。

(3)收礼的要领:如果来客有的送礼,有的可能忘了送礼,这里就别当着客人面前拆礼品,这会令没送礼的人感到尴尬。

在打开礼物时,问送礼者礼物是多少钱买的,是非常无礼的行为。拆礼物时一定要非常喜悦,哪怕你接到的是二手货,你可以不赞美,但是要感谢。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少女的资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