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动画电影《大世界》叫好不叫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2-23
因为太骄傲了
第2个回答  2018-02-23
大世界?
第3个回答  2019-02-20
这个我要去百度查查才知道
第4个回答  2018-02-23
作为中国中国唯一一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动画长片,金马奖历史上是唯一同时获得最佳动画长片和最佳原著剧本提名的动画电影《大世界》,在上映一周后,像我自信的球技在野球场被糙哥弹跳男虐到哭一样宣布票房扑街了。242.33万的票房,1%都不到的排片量,在这个《熊出没》都能挣10亿票房的时代,《大世界》这个从小拿惯了奖状的“四眼男”毫无疑问遭到了世界无情的冷遇。
说实话,这样的结果不单是对集导演编剧美术配音剪辑后期制作于一身的刘健和制作人杨城的打击,更是对信奉努力做事就会有好结果这一价值观的直接挑战(刘健用3年多的时间,每天8-10个小时,画了40000多张精细而风格独特的原画),虽然这不是口碑电影票房遇冷的第一次,但如此低的票房和如此堂吉诃德式的创作背景,还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帮他把原因寻找一下?
受制于日常生活范围的限制,我们常常会把日常接触的最终产品形态理解为该品类的全部,而忽略其生产和由来的整个过程。就如我们选择酸奶的时候,基本的抉择要素是口感,价格,品牌,外形等成品基本特征,而不会去思维发散到牧场、牛奶采集、灌装消毒、包装设计、宣传推广、渠道铺设等内容。
我们总是误以为产品的最终形态决定了我们是否选择该产品,认为产品的最终形态特征是驱使我们选择的真因。可要是你了解了整个生产链,你会发现哪些特征其实是前面具体生产步骤的结果,举个例子,你在味千拉面点了一碗麻辣牛肉面,是因为味千选择了在你家附近开了一个店,买食材的时候买了牛肉与面,并在饭点,通过大众点评给你发了一份招牌麻辣牛肉面免费试吃的优惠券等一系列活动造成的,而不是因为这碗牛肉面香、辣、面多造成的,也就是说,你选择与不选择某个产品,其实在你看到最终产品形态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了,最终你与产品的接触不过是捅破窗户纸而已。
回到电影,我们选择看那部电影,其也受到了融资、故事(剧本)、选角、制作(拍摄)、后期、发行、宣传、衍生产品等过程的影响,电影最终的成绩(高票房、差口碑)也是这些过程综合的结果,而并不只是电影本身的好坏就能够一言以蔽之的。故要分析一个电影成败的原因,单独分析电影最终形态特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回到电影生产过程当中来。
沿着这个思路,针对《大世界》,让我们做一个粗浅的解析。
一、融资
(大世界)毫无疑问是近期上映动画电影中制作费最少的一部(哪些成百上千只能点映有个3万、4万票房的不算),票房8750万的《大护法》用了不到2000万成本,票房10亿的《大圣归来》用了几乎1亿的成本,虽然《大世界》的投资成本未公布,但导演编剧美术配音剪辑后期制作刘健一肩挑就足以说明了整部点映预算的紧张和困难(有钱谁愿意遭这个罪啊),从这点说,《大世界》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故事(剧本)
故事内涵一直是豆瓣、知乎社群为《大世界》鸣不平的重点依据,他们认为《大世界》的哲学含义和故事结构远胜所谓的高票房烂片,其现实意义和创作意义弥补了我国动画长片电影的写实主义空白,不是上海学院派的大师范,不是中国上千年绘画传统的回响,更没有讲述一些和尚和猴子的故事,以及表达山水之情,是风格独特的真实现状表达。
从成人片角度来说,上述观点毫无疑问是理性而正确的,其黑色幽默戏谑本色也是不亚于《疯狂的石头》的,可遗憾的是,《大世界》虽然有着成人片的定位,但其始终是动画形式,在现在动画片以家庭消费为主的背景下,《大世界》的好故事显然并不讨好其目标客户群,这感觉有点像去初中课堂推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三、选角
演员的选择对于电影来说,其意义不只是完成电影出色与否的保证,更是电影初期流量的直接诱因,大明星的电影即使故事再烂也能有一定票房保障便是这个道理,详情请见我们杨-大鼻孔-令人无感-幂主演的《孤岛惊魂》。
那么对于没有人物明星的动画片是否就谈不上角色选择呢?非也,动画片虽然无大众明星可以加持,但其人物角色便是明星,《大圣归来》中的悟空、江流儿,《大鱼海棠》中的椿、灵婆,《大护法》的大护法、太子都是如此,在观影结束后,都收集了大批粉丝,成为流量统计意义上的明星,总结起来发现,这些“明星”都有呆萌、小孩、美女这三大流量神器的特征之一或之二,而反观《大世界》,有多少人会宣扬一对杀马特情侣会是自己喜爱的对象。
四、制作(拍摄)
动画制作中,通常是选取比较重要的两帧作为基础背景,辅之以相应动态画面集合而成,但《大世界》因为成本关系,全程采用“静接静”的手法,在人物讲台词的时候,为了避免画表情和口型,导演刻意将镜头打到另一个人物的画面上。这样处理一两段还行,但是如果整个片都如此的话,就会给人放PPT的感觉。
五、后期
熟悉周星驰电影的人都知道,星爷电影的大陆版是由石班瑜老师配音完成的,甚至有人说,没有石班瑜老师对角色的经典塑造,星爷在内地的红火要减去大半,我们抛弃这句话的正确合适与否不谈,但其恰如其分的反映出后期制作和加工对电影成品的重要。一个配音演员通过声音和情绪对角色的诠释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影的观感和带入度,而《大世界》平白无起伏的念对白则常常有些让人出戏的感觉,某种程度上甚至有点像听左小祖咒的歌。(看到刘健一人分饰三角的配音,其实有点不忍吐槽这点,但无奈这个地方确实是硬伤)
六、发行
电影发行相当于产品的销售渠道,他直接影响了该电影能让多少观众看到,是电影票房的第一枪,后面的排片量虽然受到上座率等影响,但前期的发行力度是收视边际递减效应的基础,基础大自然耐衰减度就越好,观众也就越多。相较于《大圣归来》北京联合影联、横店电影、微影时代、福恩娱乐等巨头做国内发行,好莱坞模式国外发行的强大,《大世界》的 StrandReleasing (US)、 MUBI(UK)就显得十分的单薄与无力,这就好像别人家的咸菜摆上了华联、华润、真功夫、吉野家、美宜佳的货架,而你家的辣酱只在汉堡王有售,这你要是卖得过人家才有鬼,要不是其制作方是光线传媒下面的彩条屋,估计国内会更惨。
七、宣传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酒香更怕巷子深的时代,如果你不吆喝,琳琅满目的信息会随时充斥着别人的耳朵和眼睛。《大世界》本来是计划沿着中国高校做放映路演,但进行到第5所时就停了下来,原因是在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中间放一部社会电影确实效果不太理想。加之在线上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的零话题、零曝光,也难怪其成为一部悄无声息的电影。
八、衍生产品
这里的衍生产品不只是像神偷奶爸那样的公仔,上映期间的娱乐话题,谈资、表情包、经典语录、热搜排行亦算在此列,除了少数艺术电影爱好者和像笔者这样好吃懒做的在关注以外,这部电影在日常生活的存在感几乎为零,知乎“大世界”话题关注者342人,问题8个便是明证,举个《大护法》作对比,其问题数175个,精华问答97个,一个问题点赞者有几千的不在少数,怎么可能不比《大世界》红火。
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产生两个误解。
一是说按照以上分析,《大世界》肯定是一部百分百赔钱的电影。这样下判断毫无疑问是武断的,因为赔钱与否并不只由收入决定,只要成本低于收入,那就会赚钱。且电影的收入模式中并不只有票房这唯一一项内容,其还包括海外版权、衍生品售卖、广告植入和电影节获奖奖金,作为一个低制作成本并在多个电影节获奖的电影,只要这些收入高,收回成本也并不是难事(殊不知侯孝贤导演的《聂隐娘》在戛纳还拿了550万奖金)。
二是口碑好等于受到大众认可。目前电影口碑的主阵地和风向标主要是豆瓣、知乎、时光网等门户网站,但其实这类意见领袖在人群中占据的比例非常低,他们的满意并不能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的意见,而因为观影诉求的不同,作为服务商品的电影,其故事好坏只是满足了对故事叙述有深度的观众这部分要求,而不能满足去电影院放松和谈恋爱哪类观众的诉求,自然也就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总的说来,票房好的电影有着明确的标准,他一般通过轻松搞笑的情节,精美的画面,集体怀旧、触动人心的情怀,在内容上拥有着丰富的层次感,让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观影诉求的各类观众都找到各自的观影体验。而口碑好的类型电影通常抛弃了那些全面的要求和规矩,只是在一个或两个方面做得突出,以满足那一小部分受众的要求,形成固定的观影群和强凝聚力受众。两者之前其实存在某种难以契合的矛盾。
需求上的分歧必然导致选择道路上的差别,如何在自己的路上作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才是两个矛盾之间的共通之处。至于是什么结果,那只是状态和历程的反映,做个生活的体温表很好,但要是作为讨论的中心和努力的目标则会万事休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