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史湘云.子当如孙仲谋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说解: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参考资料:
http://www.xfol.com/sanguo/wenyi/yanyu/28.html 娶妻当娶史湘云 宝钗和黛玉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型太太。一位深明大义,一位敏感多情。娶了薛固然是每日仕途经济地被鞭策,娶了林难道不是整天哭哭笑笑揣摩芳心?都够累人。整部红楼女儿,最理想的太太,是史大姑娘。有云: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史湘云。前一句是名句,后一句是我杜撰。但理由充分: 首先,湘云身体好。 男人第一爱美女。湘云的美貌,自不待言。一身男装时,都“原比她打扮成女儿更俏丽了些”。 美貌之外,健康也重要。红楼女儿,美丽的生命多,旺盛的生命少,一大半病病歪歪。黛玉从会吃饭起就吃药,宝钗有“热症”,强如王熙凤,最亲近的平儿也知她是死撑。湘云却体健貌端,割腥啖膻,烧烤鹿肉,全不当一回事。喝醉了酒,枕着芍药花在石头上露宿,香梦沉酣,也没见她感冒。身体素质一级棒。 其次,湘云智商高。 为长远、为后代计,母系的遗传基因非常重要。大观园里,才思可堪与钗黛一拼的,湘云一人而已。芦雪庭、凹晶馆以及历次赛诗联句,湘云都来得快且多,芦雪庭一役,湘云有鹿肉助兴,诗思敏捷,独战宝琴、宝钗、黛玉。凹晶馆,有她的“寒潭渡鹤影”,方有黛玉的“冷月葬诗魂”。 第三,湘云有一个好性情。 湘云是个“话口袋子”,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唆宝钗,就向湘云请教。湘云便“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这份热情,十二钗中,首屈一指。 因为心地纯真,所以心直口快。她说演戏的小旦“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又常常夸宝钗,又嘲笑宝玉在黛玉面前低声下气。虽然是口无遮拦,但凭着实话实说,心底光风霁月,也没人能真的跟她生气,就是黛玉也不行,只好拿宝玉撒火。 有人说,生在今日,湘云定是那种能陪着丈夫看足球,甚至比丈夫还更像“超级球迷”的女人。我信。 湘云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属于她的色彩明快、温暖,一如雪地里戴着的大红猩猩昭君套。那是湘云最配的颜色啊。 第四,能吃苦,有生产自救的潜质。 黛玉不论精神上多么寂寥,至少在生活上还是被疼爱照拂的,一直锦衣玉食。 湘云依婶母而居,身在豪门,却常常做针线活儿到三更。有这个手艺,又能受这份累,若是市场条件具备,经济上一定独立,属于那种自带薪资的好太太。 第五,人生观和处世态度,这才是最关键的。 湘云的身世,是“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处境其实比黛玉还要苦上三分。她开导过黛玉说:“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 黛玉敏感,宝钗成熟,湘云豁达。像她的诗句:清冷香中抱膝吟。虽用到清冷这样的字,却有香,有抱膝的悠然,有吟诗的心境。透着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姿态。 黛玉时时觉出风刀霜剑的寒气,湘云大大咧咧行走其间,视若无物。人有时候是要活得粗率一些,才能快乐一些的。因为看不到陷阱,也不放它在心上,反而履险如夷。民间所谓“傻人有傻福”,说的就是这回事。 现代女性,有湘云才貌的所在多有,修炼湘云的个性,就不容易。放宽心怀,方能履险如夷。就是不当人太太,生活也会因此多一些乐趣,少一些困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55202.html嫁夫当嫁沈三白 三白者,沈复也,清乾隆时人,作有古代闲情笔记《浮生六记》。其书有六卷,一卷已轶,五卷中有四卷记载与发妻陈芸的缣緤情深,柴火夫妻的神仙眷侣生涯,掩卷沉思,实在令人欣羡不已,林语堂先生说,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子衿在想,可爱,是需要造就的吧,而造就了陈芸的可爱的,当然只能是三白。 读阅过程,有几处是着实动了子衿的心的。陈芸因为家境使然,是养成喜欢吃腐食的习惯的,而这,向为三白所嫌恶,有一回说了在子衿看来甚是严重的话:“卿为狗乎,喜食腐食如此!”陈芸当下脸红耳赤,和三白解释了前因后果以后,强喂三白吃了一口,三白觉得味道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渐渐地,趋同了陈芸的口味,呵,并且逐渐喜欢上了腐食,到了食无腐不欢的程度。闻得人语,眷恋一个人,是从胃开始的,拒绝一个人,亦然如是。三白对陈芸的用心,由此可见得一斑。 另一时,陈芸初适三白,幼时家教使然,她极讲究接人待物的礼节,三白有物予她,她必起身接之,三白则素来落拓不拘,很不习惯她的这一套,说了她一句,何必如此虚礼?陈芸落了泪,答了句,许多夫妻,就是从不虚礼而开始口角,然后反目的。三白不忍,同时亦觉得在理,道了歉,遂了芸意,从此夫妻以宾客之礼相待,许多年的养成习惯,为一时,为一人而变。都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白之为陈芸变,情深处,由此可见得二斑。 古代女子,尤其大家闺秀,适了书香之家,绝对难得见人一回,更别说赏景观致了。陈芸是读了书的女子,心中澜波自然与别的女子不太一般,几次欲一观太湖沧浪景致(三白居家江苏沧浪亭),三白为芸故,几次瞒了家里的人,把陈芸接了一起,去太湖观湖景赏月色,极大地开拓了陈芸的视野,居家小女子也有了外出观光的机会了。尤为有趣的是,有一回为与陈芸一起去逛庙会,他还把自己的衣服专门请人改成小一号,又特地亲自去买了一种可大可小的简易鞋子,把陈芸打扮成一个小男生,呵,一起外出闲逛的时候,陈芸常常因为习惯使然,露出了小女人本色,三白都会细心加以掩饰,逗乐的是,陈芸不小心遇上一群内眷,其中有自己的闺中好友,忍不住过去拍了下,差点被人误认做狂浪子弟,也是三白赶紧着收拾了残局的。三白之为陈芸深虑,情之弥笃,由此可见得三斑。 因了陈氏不得家中长辈怜惜,更因三白反而对陈芸处处包容宠溺,父亲最后与三白摊牌,要嘛陈芸,要嘛父母,要陈芸则家世一无所有,要家世则须休掉陈芸,呵,古人讲究孝字为先,而三白,居然为陈芸故,而与家决裂,迁居出去,沧浪亭边,草屋安家,家徒四壁,柴米夫妻,神仙却都不及如斯,如此深情款款,四斑五斑都不足形容之万一。 ……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世上夫妇多,珠联璧合少。中国之上下五千年的文字材料,流芳于今的这夫那妻不计其数,算得上珠联璧合的,少之又少。比如清照之于赵明诚,共同兴趣,读书为乐,算是一对,然则在家徒四壁,人言贫贱夫妻百事举哀之时,仍可将柴米夫妻生活,经营得如神仙眷侣一般的,除却三白与陈芸,子衿还真找不出第二对这样的人物来。陈芸最末早逝,三白于书中慨然,早知弥合如此短暂,真无须如此彼此深眷,也就不至于哀痛如此。其实,子衿站在陈芸的立场看来,嫁夫如此,真乃人生幸事,若能生生世世,则更人生大幸,白以遇芸为幸,芸者又如何不是?反观今日之离婚大潮,一心为入城,一心想出城,入城而不守城捍城,则入城何益?于今日之世,子衿到哪里,方能寻得如三白也者? 三白既无处得寻,则入城已然无益。故今日读文而得结论如此:嫁夫当嫁沈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