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苦,怎得梅花扑鼻香?

如题所述

〔今译〕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赏析〕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原作〕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30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在下面的小学课文中有原句。

修订后的语文新教材,每单元后的“积累·运用”中的第一题都是“读读背背”,其中安排了不少名警句、成语、对联或古诗词。怎样教学才能使这些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呢?根据我的教学,现总结经验如下:

首先,要让学生把“读读背背”的内容读正确,读通顺;然后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资料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它们背下来。除此之外,还应该掌握每个字的正确写法,遇到特别难写的字要挑出来着重练习写几启蒙,只有会读、会背、会写,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在与人交际或写作中真正派上用场。例如,教学第九册的“积累·运用七”的读读背背时,这样要求学生:1、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字查查字典或认真地听老师读,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中的“彻”不能读作“qiè”而应该读作“chè”,“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这句话中的“空”字读作“kōng”,而不能读作“kòng”。2、了解意思。了解意思也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或者把前后分句联系来进行理解,即使现在不大能理解的,今后长大了,接触多了,自然就会理解,也会运用了。3、感情朗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注意语速 的快慢变化,倘若能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摇摇头,比比手势,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效果就更佳。4、背诵格言。背诵最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这样不仅容易背,而且记得牢。5、实际运用。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每次练完字都要到水池里洗毛笔,坚持练了两三年,结果水池变成了墨池,他写字的技巧也日见娴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写,最后终于成了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可以用哪一句格言来加以说明呢?用“滴水能把古空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一句最为恰当,倘若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仆鼻香”亦无不可。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些格言,建议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创设情景,让对方选择合适的句子加以运用。
第2个回答  2013-08-30
上堂开示颂(唐·黄檗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个是原诗.

最后两句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如想达到目标.得需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比喻人要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
第3个回答  2013-08-30
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一番寒彻心骨天气的考验和磨炼,“梅花”又怎么会有那扑鼻的芳香?人生亦是如此。生活中挫折、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若遇到困难便想掉头逃跑,人生又怎能拨云见日?
第4个回答  2013-08-30
是的 不经一番寒彻苦,怎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