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导学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农村中学,学苗较差,学生厌学情况严重,进入初中阶段随着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增大,学生更是没了兴趣。我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就愿意做,不感兴趣的就漠不关心。新课程改革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导学案”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导学案”激起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大家都在实践着“导学案”教学,我也如此,经过亲自实践和认真倾听同伴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导学案教学过程中,运用“五步教学法”:即预习―交流―展示―释疑―检测,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
  一、预习
  一提起预习,我们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即认为预习也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实际上,学生预习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的学习,而不是“大撒鹰”。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展示效果,预习是展示的前提。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做好数学预习,关键在于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注意下几点:
  1、编写导学案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细致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了解学生、根据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编制出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预习提纲,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接受知识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将重点转化成一个个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2、导学案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的原则。我们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难度较大,老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缩小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让学生像攀登梯子那样,问题与问题中间的梯度小了,学生就能攀登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技能。
  3、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即通过预习能让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4、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在导学案中穿插人性化的激励性语言,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交流
  交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前交流,即预习中个体学习之后的组内成员合作交流,主要是对差生的帮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兵教兵”,往往老师做不到的学生却能做到,老师教不会的学生,学生却能给教会了。另一种是课内交流,即课堂上探索性问题的发言、交流、讨论等。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互帮互助,使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目的呢?其实最为关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是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握划分原则,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每个学习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智力水平、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并无明显差异。“组内异质”是互助合作的基础,“组间同质”是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第二选拔组长,要挑选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的同学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第三起组名、写组训,目的是凝聚人心,激励小组成员,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第四编代码排座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均匀划分为6--8个小组,每组6名学生,将小组成员按照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编出代码。在排座次时,依据让全体学生进步的目的,一定要把1号、2号即组长、副组长放在中间,1号两边是5、6号,2号两边是3、4号。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也便于教师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三、展示
  1、展示什么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重点的展示对象。
  2、怎么展示
  (1)讲解,主要是学生讲解。先在组内由基础最差的成员讲解,其他成员补充形成共识,再进行组间展示。
  (2)不同方法的反馈,当一个同学讲解完以后,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还可以讲解其它的方法。
  (3)学生点评,由学生对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的错误、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一题多解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等进行点评。
  3、展示中教师做什么
  在展示课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策划者、评价者、规律的提升与拔高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在展示课上,教师的作用:
  (1)追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对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点评,由教师精辟的点评,提升规律,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总结出规律,让学生们把知识变为技能。
  (3)评价,老师应在学生们展示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其亮点,对学生们的表现及时进行赏识与表扬。
  四、释疑
  1、质疑
  各小组对合作交流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集中,由小组长进行汇总,在全班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如个性展示、合作展示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质疑的时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主要内容:
  (1)对小组交流合作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提出疑问。
  (2)对探究学习中难于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指点的内容。
  (3)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猜想,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
  2、点拨升华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些疑难问题仅限于学生自己是很难解决的,当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是很有必要的,但需要老师的精讲,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为教知识而教知识,而且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检测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当堂检测是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好达标题,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并要进行抽查批阅,或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换阅,并统计当堂达标率,根据当堂达标率进行教学诊断,课后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教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注意题目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1)教师编写紧扣学习目标的检测题,要求学生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3)教师应备有补充练习题,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错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加深理解,形成能力。
  (4)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在数学实施“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预习―交流―展示―释疑―检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削弱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教师将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使之逐步趋于完善。我们将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边学边教,边教边学,让导学案能真正体现导学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农村中学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少,真正提高农村中学的学生素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