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襄樊改名为襄阳?

改不改都无所谓,只是了解哈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襄樊,是襄阳与樊城的合称,汉江穿城而过,南为襄阳、北为樊城。襄阳筑城于汉初、樊城始于西周,综合建城史长达2800余年。古代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要道。
  现代襄樊建市于1950年5月,由当时襄阳县的襄阳与樊城两镇组成。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合称襄樊、升格规模后,这座城市迅速在汉江经济带上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中国轻工城市中的领跑者。然而地名彷佛尴尬襄樊无法愈合的伤口,60年来,襄阳称谓在城市前行中一步步远离母体。
  魏晋之后,无论政权如何更迭,襄阳始终是“府、道、郡,公署、专区、地区”等区域性概念以及作为治所“县”的地域性概念——这一复合形态存在。1950年代,管辖新生襄樊的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地级机构)驻在襄阳古城,襄阳县治则移至樊城。在其后“以粮为纲”指导的数十年内,襄阳始终是湖北农业的旗帜,襄樊则跻身新兴工业城市行列。1983年8月19日,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地级襄樊仍辖襄阳县。1984年城区改革,古城所在的江南片区以“襄城”之称增设新区,也就是说现今游客要找的襄阳,在称谓上变成了襄城。
  襄阳称谓名不符实,不止让游客尴尬。多年来,各界有识之士为此奔走呼吁。其间,当地屡次展开的区划调整都让“襄阳”错失“回归”良机。1992年8月1日,民政部批准襄阳县政府驻地由市区樊城迁至郊外的张湾镇,襄阳称谓在地理上彻底远离襄樊核心区。2001年底,襄阳撤县建区。至此,襄阳名实分离成为城市演进的历史伤口。
  事实证明:襄阳称谓的迁移与复制是不尊重历史的。既然是错误的、不严肃的,当然需要及时修正与复原。在践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襄樊更名正当其时,这也正是民间躁动的根本原因。
原来历史只需要被尊重
  对整座城市的未来,任何人都有美好憧憬的权利。那么,襄樊2007年启动的更名论证,可以视作官方用有限行动向市民表达的无限尊重。只不过,民间期待太急迫了。
  如今,经历阵痛的工业襄樊在艰难转型后苦苦寻求崭新蜕变,两千余年的丰厚积淀反倒上升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内涵。城市名称理所当然进入城市崛起的考量范围——襄阳,这两个字太具诱惑了!
  最近五年,襄樊决策层频繁更迭,旅游在2009年上升至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极。主政者通过各种场合发出“打好三国文化牌”的声音,这种高调的声音远超出行动的想象。2010年春天,当新一波外地游客莅临襄樊,探访襄阳城外隆中山谷的诸葛亮隐居地时,会走上更加便捷的旅游专线。作为响应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具体步骤,襄樊以隆中景区为龙头打造的“三国旅游链”初现端倪。
  在襄樊,更名在政界与民间保持异乎寻常地一致。在政界,更名的收益愿景一旦被诉诸报告就太有说服力了,而再现襄阳显赫的历史渊源对草根意义何在?透过市民的网络发言不难看到,他们仅只需要还原被人尊重的过往。这种情味浓郁的自然流露,成为更名(还原)工程的有力推手。
  总体上看,襄樊无论如何都要为自己正名。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棘手浩繁的工程只是在还原历史。鉴于城市整体更名需要大量消耗,目前市民倾向于在保持整体建制与区划基础上,改“襄城区”为“襄阳区”、现“襄阳区”另行命名。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襄樊更名呈现更多公益与文化的色彩,因此更多市民乐意分享这件“快乐的烦恼”。他们坚信,只要顺应历史的脉络前行,城市一定令他们生活更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0
继河北石家庄、福建南平酝酿改名后,古城改名再掀波澜,这一次,成为主角的是鄂西北、汉水流域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0
襄樊本是一个阳光的地方,所以说是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