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

如题所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考试、评估、督导等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劳动人事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宏观教育结构,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逐步实现“平等受教育”。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广泛地产生了希望受到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但由于薄弱学校的存在让家长不能放心,于是就出现了“择校”的现象,加剧了“应试”竞争,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同时,在客观上也可能进一步加大学校间原已存在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这一切均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4、加快升学考试和测评制度改革科学的考试和测评制度,将有助于弱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国家教委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各个层次上的升学考试工作都做了认真研究和改革试点的部署。小学升初中制度改革的总的原则是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要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九年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段,中间再没有选拔考试。

5、抓好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学工作方案的研究和实验,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要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6、加强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与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校长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教师更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加强职前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希望各级师范教育系统、教师培训系统都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7、切实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

8、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产生“应试教育”倾向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是我国社会用人制度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尚未完善的条件下,学历往往成为判断人的知识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与“应试教育”中追求高学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是紧密联系着的。

因此,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国家教委要配合劳动、人事部门逐步实行学历与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重学历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还应加快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为全体受教育者都能提供成才的机会和条件。

在我国跨世纪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领域有两个核心的问题:

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两者都离不开素质教育。我们相信,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下,关系祖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即一流素质教育一定能够在全国得到成功的实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02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项紧迫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教、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广大教师及社会各界都要深刻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抛弃“唯高分、唯高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目标观念.下决心纠正长期存在的单纯应考试的倾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受教育者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真正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不失时机地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认准方向、理清思路.抓紧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规划和保障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各级政府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从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高度、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深刻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坚持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评价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快建立对学校办学方向、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科学评价的标准和制度、不准向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奖惩学校和教师。要尽快建立对县(市、区)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制度,引导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由过热的升学竟争逐步转向办学水平的竟争。市、县两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建立教育督导室、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各级教育督导室要在督促下级政府依法增加教育投人的同时,把督查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按教育规律办事列为重要工作内容。
要重视和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要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尽量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划片人学、各级政府要按照基础教育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抓紧制定改造薄弱学校的规划、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经费投人、干部充实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对薄弱学校于以倾斜.使之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省级各类示范性学校要主动关心和帮助其他学校共同提高、对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贫困地区.省和有关市、县应继续给予关心和扶持。正在全省展开的。百校肩并肩结对帮扶”活动是省政府倡导的扶贫建校活动的继续和深化.也是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并责面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当地先进学校与辖区内薄弱学校实行结对帮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30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我国颁布如下教育方针:

(一)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四)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方针
我国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教育方针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进入新世纪颁布的教育方针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综观我国各个时期提出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出有如下基本点:

(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各时期均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要求。

(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这一点指明了我们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三、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我国教育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载体。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通过教育的作用,使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这首先是要依法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就学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同时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为每个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中小学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了对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使其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第3个回答  2014-04-02
越来越多的上位者,终于明白过来,我国教育存在的大大的问题。应该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学校充当“好孩子复制工厂”的状况!目前中国教育观念执行最好的地方是幼儿园。到了学校一切都变了,我两个孩子,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不怎么好,分别在不同的学校。成绩好的那个,在老师嘴里就没缺点,是十全十美的好学生;成绩不好的那个,在老师嘴里一无是处,十足一个不可救药了的孩子。说明,从小学开始,老师盯着的只有成绩。
关于我国教育方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下面老师执行的问题,而是要从教育体制上下功夫,别在成绩和升学率上克扣老师。在政策和评优、奖励机制方面,引导老师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特点。考大学时别光看分数,要看这孩子从小,在家庭的引导和带领下,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比如义卖捐款等等。
因材施教喊了几十年了还不是一句空口号!要想让全社会积极贯彻教育方针,就要从体制的大胆改革做起,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否则一切只能是原地踏步。
第4个回答  2014-04-02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搬掉基础教育改革的拦路虎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相结合
“钱学森之问”与“何东昌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