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如何审题

如题所述

磨刀不误砍柴工靖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庆陆 作文审题,是写作者下笔之前必须面对的第一道关卡。然而,许多同学不太重视审题,他们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匆匆落笔,结果往往造成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可见,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写好作文,做好审题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那作文如何审题呢?这首先要分清作文的类型,因为不同的作文题,审题方法是不同的。就初中阶段而言,作文类型一般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难以忘怀的一件事》,题目要求写“难以忘怀”的事,而且是一件。如果写的事情平淡无奇,或者只写了两件事(甚至两件以上),就不切题意。 ⒉要辨别题目中的精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夜,静悄悄的》,是一个全命题的作文。不过,这道题有个小陷阱,“静悄悄”的本义是“无声无息”,其真实涵义却是要你写出“平静中的不平静”。比如:近处平静而远处不平静、环境平静而人物内心不平静、暂时平静不时刻爆发不平静、表面平静而本质冲突激烈等等。如果文章紧扣这些内容来写,就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⒊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要求写成议论文。如果题目中有“介绍”“展望”等字眼,这常常要求写成说明文。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半命题作文,是命题者将一个完整的题目省去一部分,省去的一部分再由学生自己去补充然后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是:虽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有一定的自由度,有利于不同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这当然也有审题的过程。审题时,就要先审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从而为下一步的补题、立意、选材、写作等作好准备。 半命题作文,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比如,《我深深感受到了 》,命题者提供的选填词语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集体的温馨、友谊的可贵、诚实的可敬、虚伪的可鄙”等(也可以不受以上词语的限制,自行选词填补)。这里就指明了我们立意的方向,我们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感受比较深、比较熟悉的来写。 有的题目,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比如,《 的力量》,这其中就限制了取材的范围应该是体现“力量”的伟大或魅力,既可以写母爱的力量,也可以写知识的力量,还可以写自然的力量等等。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 给材料作文,是命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依据要求来作文的一种形式。就命题形式而言,材料作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材料和要求。就提供的材料而言,一般有两种:文字材料作文(包括: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首诗等)、图表材料(包括漫画、照片、统计表、调查表等)。就要求而言,有的要求对材料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有的要求就材料写读后感,有的要求根据对材料理解写议论文,还有的要求就图表写一则说明性文字。这种作文形式,由于这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 ⒈根据文字材料作文。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⒉根据图表材料作文。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如果是表格,要仔细看各个数据,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 四、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的题型一般由四部分内容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这种作文题型相对于材料作文来说,降低了审题难度,给考生提供了展现才智和个性的舞台。话题作文的审题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要求正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包括话题的字面意思、话题的内涵和外延、立意取向和选材范围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⒈认真思考材料题旨,寻找现实对应点。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则语言、一幅漫画、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它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同学们要做到准确审题,首先就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主题,并展开思索,材料中的人、事和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对应的人、事和现象,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寻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这样,考生就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涵的道理,这也是写好作文的立足点。 ⒉反复推敲提示语,辨明写作方向和范围。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反复推敲这段话,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考方向和命题意图,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明确方向和范围,做到不偏不倚。 ⒊辨明话题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做辩证思考。话题有概念型,如“希望”;有判断型,如“乐在其中”;有关系型,如“付出与回报”等。学生在审话题时,对于概念、判断类的话题要辨明其内涵,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对于关系型的话题,学生要辨明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我们在分析话题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时,还需要辨证分析,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审题准确,对题意理解深刻透彻。 另外,不管哪种形式的作文命题,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其他要求,如:不要写成诗歌;要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字数:600字左右;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等,它们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作文字数、书写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或者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在审这些要求时,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确认与要求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过程中都要想到它们,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并将不合要求的地方加以改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6
作文题目是作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次作文的完成.审题处于关键的第一步,至少要坚持审题五问。
一、题目共包括几层意思?看到作文题,读两遍,进行分析,着它共包括几层意思。如1998年署期我闰南方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及时报道了在抗洪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如以《抗洪斗争的英雄事迹教育了我》为题作文。审题时要抓住题目这个句子的谓语教育。如果文章只写抗洪斗争中的英雄事迹.而不写对我的教育,或者对我的教育一笔或几笔带过,那文章就成了抗洪斗争的英雄故事的介绍。只有既写了抗洪斗争中的英雄事迹,又写了对我的教育,而且把重头戏放在对我的教育IL,才是切中题意。当然,我们说抓文题中的谓语,并不是要忽视文题中的其他词语。文题中的每个词语都有作用,或限制人称,或限制体裁,或限制时间,或限制范围等等。因为易于把握,因此未做强调,但审题时却不可忽视。
二、题眼在哪里?有的作文题,可能是一个词,如《春》:更多的情况是由几个词语组成的,红吠一位平凡的劳动者》。由几个词语组成的题目,有时各个词分量差不多,有时几个词中有一个处在关键位置上,显得格外重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称这关键词语为题眼。审题时,抓住题眼,十分重要。如《一位平凡的劳动者》中的平凡的就是一个题眼。而什么叫平凡的,应该有两方面的认识,一是工作岗位平凡。你要选择人物,像售货员、民警、职T.、教师等岗位上的人.才算合适。二是T作表现,非同一般。这样的人.
岗位虽平凡,事迹却是不一般,这就算是全面地抓住了题眼。
三、材料和导语理解了吗?像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一样,半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也有个审题问题。提供的有关材料和命题者提出的导语和要求以及作文的题日,进行认真仔细地审阅、思考和分析。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尽量做到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感情的抒发等方面都必须合乎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样写,文章就不会离题。就拿近几年中考的作文题来说,北京市的《我爱我的》,江西省的《我想有个家》,甘肃省的《我理解了》,贵阳市的《记一堂的课》等等,这类半命题方式的作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限制性。这体现在已经给出的半个标题上,或限制主体,或限制内容,或限制范围,或限制人称。例如,《我理解了》,《我爱我的》,就既限制了中心又限制了人称。二是可选择性。这主要体现在未命出的半个标题的内容。
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规定的范围之内.选gi出有利于自己的写作内容。
五、内容范围规定了吗?题目与内容,也有几类不同的情况:一是没有规定任意选择。这类题目包含内容面很宽。例如《我了解他》这个他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朋友;可以是本校的人,也可以是不在身边的人。二是题中规定大的范围。例如,《忆起同桌》,这里的同桌就是规定了大的范围,是男孩或是女孩.是小学三年级还是初中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