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题所述

山东长清实验中学 董丽丽一、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理念,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提出来的。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还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方法习惯、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个性人格、品德修养等,它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它更全面的涵括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二、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1、 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过去教学大纲已经提出了。“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却是这个课程标准新提出来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过程和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更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例如,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上述种种,体现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就是: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发展,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新要求。例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和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又如,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又如,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这些新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样做,有力地增强了课程标准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2、 适应新教材的新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在单元组织方面它不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而是按题材和内容进行相对集中的编排,大体按“人生、自然、科学、家庭、想像”来编排单元,这就在整体构架上为加强人文教育作了新的尝试。新编语文教材在“研讨与练习”设计方面也有新特色,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有旨在整体感悟和体会,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养成的活动或练习。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为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2、每人讲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在新编语文教科书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便成了人文修养、教养的过程。新编语文教材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它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3、应试的需要(2004年济南市中考试题分析,略)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初探(一)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须有宽松的环境,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一位外国学者认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实践证明,教师的民主和宽容,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备民主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只要教育方法适宜,并依靠他们,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等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宽容的前提是容许学生持有异议,展示其个性,教师不搞“一言堂”和“家长制”。《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最后的评价也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开放性的,以积极评价为主。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的、愉快的发展他们的潜力和个性。一位教师执教《我的信念》一课,在讲到居里夫人拒绝申请镭的专利时,问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居里夫人,你会怎么做?”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如果我是居里夫人,我会申请镭的专利权,把获得的报酬用来改善实验条件。”老师的评价是:“这位同学的法律意识很强。”这位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不同意见,又对之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利于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二)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