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镇有什么名胜古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作为潮汕人,一定非常熟悉分布在各村乡间众多的祠堂建筑。

潮汕祠堂一般仅有规模的区别,都是由各宗各姓建起。

但记者近日却在潮州饶平海山镇发现了一座百年前建起的清代祠堂,却是由村内八个不同的姓氏祖先共建而成。

这也足以形成祠堂建筑的“潮汕一奇”。

祠堂建于光绪年间

饶平县海山镇是个临海小镇,镇上上港村东北面有座烟楼山。

在烟楼山南有一座祠堂,建筑面积有差不多半个篮球场大,单层灰木结构,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进的宗祠由主厅、东厢、西厢和两库房组成,中间隔着天井。

可往这座祠堂大门石门匾上看,不难发现有阳刻“八氏宗祠”四个大字,门联写道:“八氏联宗,花萼相辉棠棣秀。”大门中肚八幅石刻,内容分别是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个姓氏的源流。

大厅中柱联写道:“集八氏以联宗,沛沛浩浩,三江五湖源流长;成一堂而共祀,绵绵延延,万紫千红枝叶昌”。

看完这些文字记述,不难发现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祠堂。

八,并非姓氏,而是数量。

原来,这座祠堂是由八个姓氏共建而成的。

住在祠堂旁边的老人李奕畅告诉记者,上港村人口不多,但姓氏却有不少,在过去,宗族摩擦在所难免。

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初,在上港村深孚众望的李氏第16世孙李两权先生积极倡导各姓联合建祠,以期和睦乡邻。

此举得到村里邱、李、赖、薛、田、叶、周、柯八个姓氏族众的热烈响应。

于是,大家慷慨筹资,当年十月宗祠完工,十一月初一入祠庆典。

各姓子孙捐款重修宗祠

“八氏宗祠”建成后,每年正月初二,八氏成年男丁集中宗祠“食喜桌”;十一月初二,八氏联宗祭祖,平时族众也喜欢进祠闲坐,畅叙乡中盛事,共谋未来发展。

很快人们发现,各姓日臻团结,族众和睦相处,呈现出一片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政通人和的喜人局面。

另据老人透露,去年恰逢建祠百年,各姓子孙踊跃捐款重修宗祠,不少能工巧匠还主动当义工,修饰补葺,丹垩彩绘,祠制如旧,材料易新,引来各方游客驻足欣赏……

专家

说法

“海山”文史专家许家怀认为,在姓氏宗族观念十分严重的晚清时代,能把人数悬殊较大的八个姓氏联合起来共建宗祠,在潮汕也是一大奇迹。

该祠建成后,姓与姓之间,人与人之间,减少了摩擦,增强了团结,合作互助,和谐与共,这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这种现象,对于今天维护农村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少教益和启迪

隆福寺位於广东省饶平县海山镇上港村西约二华里处的灯楼山麓,环境幽静,地势奇特,有“仙人骑鹤”之胜。

清朝《潮州府志》载“隆福寺在信宁都黄芒山,晋时建”。

据《饶平县志》记载,宋淳佑年(1241-1252年)由开一和尚重建。

又寺碑记载:“大宋黄隆刘氏始祖致政公捐寺地而扩建。”清乾隆年间净辉法师得修,民国时期精光法师和新曦大师重修。

最后而且最大的一次修整是1996年,由光辉法师主持,香港圆明讲堂定因法师、诸山长老、十方善信及海外侨胞鼎力相助,集资一百多万元,进行了全面修建,寺基占地三亩,三厅、六院、九天井再加一藏经楼,雕栏曲栋,飞檐翘角,琉璃覆顶,光彩夺目。

山门是牌坊式建筑,一个正门、两个旁门,围墙上点缀着竹节通花窗。

门额“隆福寺”三字,系赵朴初老居士所书;有楹联一对:“隆运昌明,福田广种。”进了山门即是前厅,供奉着高大的金刚塑像。

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祖师堂等建筑。

藏经楼地势较高,在此可以俯瞰全寺。

寺内碑刻三块,珍藏《大藏经》一部。

又有铸着“玄武飞来”的铜香炉三个,每个重五百斤;龙钟凰鼓,钟重一千八百斤。

高僧弘一大师、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海上书画家任政、苏石凰,为本寺题字或书匾。

隆福寺现任方丈光辉法师,64岁,广东省饶平县人,1948年出家,师从新曦法师,现任监院耀文法师,51岁,广东省揭阳县人,1981年出家,师从光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