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独居的老人不怕孤独?

如题所述

坚强。  有一个名词,叫“一人户”。作为年轻人,一个人外出闯荡,凭借智慧和体力,能够混得风生水起。但是老年人就不一样了,一旦失去了老伴,儿女也不能陪伴,就只能形影相吊。  大部分的人认为,独居的老人,最怕的是孤独,没有人聊天,没有地方可以去,面对四面墙,内心很孤寂。事实上,老人只要乐观一些,和左邻右舍搞好关系,住得很近的亲戚朋友也常常联系,生活不会太孤独。  根据现实情况来说,独居的老人,不一定怕孤独,而是怕以下三件事。  第一,怕自己生病,拖累了儿女    《法治日报》里有这样一条信息:北京朝阳区的独居老人滢豆玛,早晨起来的时候,摔了一下。她咬牙坚持爬起来,扶着墙壁走到房间,躺下了。第二天下午,熟悉她的邻居,发现情况有些异常,拿了备用钥匙,打开门。才发现滢豆玛晕晕乎乎地睡着了。一个人的日子千难万难,滢豆玛不怕,还鼓励自己:“一个人生活,就要自强自立,内心要强大,不怕困难,披荆斩棘。”  为什么有的老人生病了,也不会告诉儿女,不会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知道,儿女正是中年人,工作很忙,赚钱很难。如果老人躺下了,等着儿女喂养,儿女就更难了。  平日里,有一些需求,能够和老邻居交涉,就尽量麻烦邻居。毕竟,大家都是老人,时间上可以安排过来。当老人还有老伴的时候,生老病死的事情,老伴会操心;住院了,老伴会送饭。一旦失去了老伴,这些事情,都要儿女来管,老人于心不忍。山庄智能家居安全可靠,体征异常监测随时报警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的心,永远是儿女最温暖的房子。”  老人变成了儿女的累赘,“房子”就没有温暖了。  年迈的父母,到老去的那一天,还在为儿女考虑,这是一块心病,希望儿女能够意识到。  第二,怕万一出什么意外,没人会知道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这是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区内81岁独居老人留在遗书上的话,遗体被发现时,老人已去世两个多月。更让人难过的是,老人原本以为儿女会尽快回来,还嘱咐将自己的遗体快速火化,一切从简……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近1亿独居老人正成为“看不见”的群体在家中摔倒、被困、生病、孤独、与时代脱节都是这个群体无法回避的问题。  2013年11月,安徽合肥75岁独居老人生病在家2天后被发现送医抢救。  2020年8月,安徽蚌埠一独居老人在家中摔倒,4天靠敲盆才获救。  2021年4月,陕西西安83岁老人胡某因卧室门反锁,被困2小时。  ……山庄医疗康复医院24小时守护长者安全  独居老人,最害怕的是突发疾病。大部分的独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够自理,至少吃饭、上厕所、洗澡等最基本的活动没有大问题。但当遇到突发疾病,如何自救,能否及时送医治疗等成为了目前独居老人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最不幸的是,突发疾病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  第三,怕生活不能自理  有人说,人活一百岁,那么九十岁恰如婴孩,软弱的孤立无援;人在八十岁恰如幼童,跌跌撞撞,饮食生活难自理。  为老服务的志愿者也发现,有些高龄老人生活困难,上下楼不方便,去菜市场、超市如婴儿滑雪一样艰难。为了应对,他们常常是,煮一锅粥吃一天。再就是换水龙头、 换灯泡这些不可预知,但又急手的日常事;换吧,找不到工具,也无力使用;高空搭凳,怕踩空,又怕下不了凳子,真是左右为难。  洗澡、排泄等对于许多人而言只是基本的需求,但对于老人尤其是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却难以实现,背后还可能涉及健康和尊严。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接受日常康复护理,通过按摩或者活动四肢等方式防止肌肉萎缩,毕竟一旦不能自理以后,吃喝拉撒都得需要人伺候,不仅生活质量下降,还会拖累儿女,影响儿女的正常生活,对儿女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让他们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  所以,独居老人要给自己做出一些“改变”!快乐、生活、健康三大管家随时守护在您的身旁  长城里不老山庄依据《北京市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的“友好九条”,从居家生活、家庭关系、社区环境、健康支持、智能应用、交通出行、社会参与、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等方面营造老年友好环境、老年友好社区,为养老解难、为子女减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友好、优越的生活环境,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便捷和福利。  长城里不老山庄位于京北生态涵养区,八达岭石峡关长城脚下,万亩森林公园三面环抱。融合生态、地域资源优势,创新健康、医疗、康养、养老服务体系,依据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政策指引,为康养、养老人群匠心打造CCRC园林式智慧康养社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