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投降清朝之后,率领原大明朝精锐部队从北面一直打到云南,实力最强劲的时候曾经占了整个南方地区,手握30万兵马,如果趁请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候立马起兵还有一些胜算,但是待清朝坐拥天下之后,再起兵已经没有胜利的可能了。
1.没有民意支持。在清朝入关之际,天下汉人处于对满人统治的不信任,一心想要恢复汉人的统治,这也是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反抗组织打出反清复明为口号的原因,在这个时候起兵是有民意支持的。
当时,当天下大定十余年之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已经没有非得要去反抗请朝廷的必然理由,所以,在吴三桂反叛打出恢复明朝旗号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很难得到天下人的相应了。
如果早十年起兵,你是百姓眼里的民族英雄,而十年之后再起兵,你仅仅是一个反叛者,差别就是这么明显。
所以,吴三桂起兵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如果清朝康熙皇帝没有实行削藩,那么,吴三桂可能永远都不会反叛,因此,吴三桂的起兵更像是为了出一口恶气的鲁莽之举,事先并没有经过仔细的筹划。
在造反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是六十多岁了,其斗志,判断早已经是江河日下,因此他也在造反五年之后突然去世,他死后,周军一败涂地。
3.后勤不足吴三桂从云南起兵,而当时云南尚属于蛮夷之地,后勤可以支撑的战争强度实在是有限,而清军占据富庶的江南地区,可以为清军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和后勤保障,因此,战线拉得时间越长,对于清军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吴三桂失败的可能就越大,因此,起兵之后的吴三桂没有一鼓作气击败清军,其失败的最终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实际上在这整场战役当中,吴三桂唯一胜利的机会就是,在攻下长江南岸之后迅速进兵北岸,给请朝廷的统治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威震天下民心,以及坚定跟随自己造反的藩镇的信心。
很可惜,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在长江南岸止步不前,希望于康熙议和,划江而治,这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也动了随同造反的藩镇的信心,从而丧失了大好的局面。
从此之后,吴三桂也就再也没有给清朝造成过什么实质性的威胁了。
所以,综合以上两点,吴三桂的时间选择,战略选择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成功的可能已经很小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减。
明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义军蜂起,这其中,李自成异军突起,一路打进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此时明山海关统领吴三桂曾想要投降李自成,但最后还是转投了清朝,并成为清朝顶定中原的功臣。然在他晚年之际却再度背叛清朝。如果要为吴三桂的一生打上一个标签的话,那必然就是反叛。
诚然,吴三桂的一生就是反叛的一生。他先是背弃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明朝,之后背弃了李自成的招抚,最后又背叛了给于他高官厚禄的清朝。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吴三桂可谓是拿到了一副好牌,掌握着当时汉族最精锐的部队。在帮助清廷入主中原之后,他更是虎踞云南,上有朝廷出资以为军饷,下有山匪作乱以练其兵。
世人皆知,史书乃是胜利者书写的,若吴三桂在三藩之乱时候,能将清廷击败,那么他必然会成为人人颂扬的民族英雄、千古圣君。然令人唏嘘的是,掌握兵力是清廷两倍的吴三桂最终却没能反叛成功,终究落得个背主反贼的千古骂名。
三藩形成于清朝初年。到康熙年间,三藩势力已经遍及全国,以吴三桂为例,当时吴三桂本人镇守云南,其部将王辅臣镇守陕西,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则是四川总兵。由此可见,单单吴三桂这一藩的势力就已经控制了四省之多。再加上耿精忠,尚之信两藩,清朝的南方半壁已经成为不受朝廷管辖的国中之国。而清政府所能够控制的地区也仅限于龙形之地东北等长江以北的地区。
三藩之中,实力最强的乃是吴三桂。光是本部兵马便不下三十万,耿精忠则有兵马十五万左右,尚之信的兵马也在十万以上。三藩总兵力接近七十万,这还不算三藩势力中已经分封出去的级别稍低的将领所带的兵马。
但刚刚智擒鳌的康熙皇帝,年轻气盛,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劝阻,执意裁撤三藩,最终导致三藩之乱的爆发。然而此时的清廷能能够调集的人马却只有区区七万。心急如的康熙甚至想要御驾亲征。总之这一时期的清廷处在绝对的劣势。
那么为何手握如此大的优势吴三桂还是失败了呢?
回顾历朝历代的统一战争,我们不难发现,从古至今,除了一个朱元璋之外,其余朝代皆是由北向南完成统一的。这样的说法倒不是出去迷信,这其中有着一定的道理。
首先,北方的发展要远远早于南方。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发源地就在黄河流域,因此,黄河流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南方则直到三国时期出现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才得以逐渐发展。因此,北方不仅在技术上较南方更高,人口数量也是数倍于南方。在那个人口就是力量的时代,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限制因素。
此外,还有一点极为重要的因素便是“马”。在冷兵器时代,马的威力不言而喻,当年成吉思汗就是靠着耐力十足的蒙古马建立了大蒙古帝国。因此,掌握了马就是掌握了战斗力。而南方的地形是不可能有大片马场存在的,所以,南方的政权多是建大船以图自守,极少北上进取。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吴三桂的反叛,虽然他能在战争初期一路打到长江边,但到了湖南以后就再难向前一步了。反复无常之人,失去百姓信任
吴三桂起兵之时打出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但他真的配这样说吗?
遥想当年,清军入关之前,吴三桂统兵防御山海关,在他的指挥下,明军竟能在同清军野战之时不落下风,始终没能让清军前进一步。为此崇祯皇帝还特别嘉奖他一把尚方宝剑,将他视为股肱之臣。
但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君父已死,对于逼死君父的李自成吴三桂自然是痛恨万分,因此进退失据的他无奈降清也算是情有可原。在降清之后,吴三桂则一改大明忠臣的模样,大肆屠杀前明宗室,还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永历皇帝。以此来博取清政府的信任。吴三桂这些举动,深深伤害了天下汉人的心。因此当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旗号的时候,天下百姓是不支持的。即便是其他藩王与他共同起兵,但之时貌合神离,各大势力都有着自己的心思。失去民心是吴三桂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然,吴三桂失败还有很多原因。但以上乃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两点。吴三桂最终只做到了“马饮长江”,而终未达成“反清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