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困惑以及如何调适

如题所述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困惑: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动机强度不当、学习焦虑与学习疲劳、考试焦虑。

(一)学习动力缺乏

1、主要表现

(1)尽力逃避学习。不愿上课; 上课无精打采, 不能积极思维; 无成就感, 无抱负和期望。

(2)缺乏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有学好的潜力, 学不好也不会感到丢面子。

(3)容易分心。学习动力缺少会使注意力差, 不能专心听课, 不能集中思考, 兴趣容易转移, 学习肤浅, 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 满足于一知半解。

(4)厌倦、冷漠。学习动力缺乏常会导致厌倦情绪,对学习冷漠、畏缩。

(5)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动力缺乏者不会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灵活变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而常常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2、动力缺乏的原因

(1)社会方面

(2)学校方面

(3)家庭方面

(4)个人方面(最主要原因)

a、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相符

b、自我效能感缺乏

c、归因偏差

3、 增强动力的对策

第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

第二,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培养求知欲望和专业兴趣。

第三,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和分配精力。

第四,加强自制力训练,努力抵御外部干扰,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五,运用“自我强化法”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奖惩。

(二)学习动机强度不当

1、缺乏动机或动机强度过弱,大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习,学习行为不容易发生,即使发生也不能维持。

2、学习动机过强,常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 干什么事都迫切期待成功,都期望比别人做得好,不能容忍任何失败。

(三)学习焦虑与学习疲劳

1、学习焦虑

(1)主要表现

a、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b、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习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寝食不安。

c、夸大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造成心理上的不安。

(2)调适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确立切合自身的抱负和期望;增强自信的毅力,不怕困难和失败; 保持适度的自尊心,降低对胜败的敏感度; 保持情绪的稳定;掌握最适合自己、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2、学习疲劳

(1)原因: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在生理、心理上产生过度劳累,以至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头晕目眩不能继续学习。

(2)主要表现

a、生理疲劳:肌肉麻木,痉挛,眼睛发痛发胀,腰酸背痛,动作不准确,打瞌睡。

b、心理疲劳:感觉器官活动能力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忧郁,厌烦,易怒,学习效率下降。

(3)调适方法:学会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了解自己的生物节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考试焦虑

1、定义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紧张,即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担心、期望、紧张的心理状态。与被评价有关。

2、形成原因

(1)期望过高:自己、家长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

(2)消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缺乏: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

(3)对考试的认识不正确:夸大考试,得失心太重。

(4)其他原因:人格因素、生活规律、准备不足等。

3、调适方法

(1)正确认识

衡量学习效果、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前途和命运。

(2)认真制定学习和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心理调整的计划、身体计划、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3)放松法: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4)宣泄法:说、喊、写。

(5)自我暗示法。

(6)保持良好的心态:自信的我;轻松的我;健康的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6
最近,大学生出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用硫酸伤黑熊,用微波炉烤小狗,因被劝退学自感无法面对家人便杀死自己的奶奶和父亲……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何在
其实,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略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呢 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八大诱因.
一,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述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温州市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二,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五,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男生因对遗精产生误解而紧张,对认识有偏差而产生犯罪感;女生在月经前后精神紧张,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七,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八,就业压力
模式不适应,产生困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636720.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07

自我要求不够,学习有待加强。对自身的要求不够高,目标定得过低,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充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平时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整改措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向那些敬业、积极向上的同学学习,工作中多开动脑筋。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

第3个回答  2022-05-27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差别很大,怀疑自身的能力,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方面的问题。大学课程设置与高中大径相同,但学习方法出入较大,导致新生无法适应教师授课方式。

3、人际关系的问题。无意识的个人意识,使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

4、孤独和空虚的情绪。没有独自面对困难的经历,受挫时,没有归属感,精神上感到孤独空虚。

5、自卑心理。家庭背景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使新生感到自卑。

第4个回答  2012-12-01
强烈推荐你看一下李开复老师的书。《一网情深》《与未来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