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盘点—一战奥匈帝国37毫米狙击炮,用狗拖着跑,专门克制敌人机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自动武器如马克沁机枪的威力震惊了世界,步兵们面对这种火力的洗礼,急需找到反击手段。就在这时,37毫米狙击炮应运而生,其中,奥匈帝国的M1915步兵炮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战术价值,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M1915的崛起


作为一战时期多国竞相研发的武器,M1915步兵炮并非孤例,它不仅在法国、德国得到了应用,而且作为奥匈帝国的杰作,它在一战的第二年便投入战场,展示了其卓越的性能和实用性。


这款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37毫米口径,配以三点式炮架,可灵活组合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炮管虽短薄,但采用较低的膛压设计,以降低射击风险。炮管上装备了机械瞄准具和光学设备,射手可以直瞄或通过潜望镜瞄准,确保在战场环境中安全射击。


精准打击与战术优势


M1915的炮弹重0.65千克,初速175米每秒,有效射程2200米,最大可达3000米,这样的射程让它能在机枪火力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外,隐蔽部署,给敌机枪手带来致命威胁。炮身上配备的可拆卸方形炮盾,为炮手提供了额外的防护。


它的设计巧妙在于轻便的体型,这使得它可以用马匹或狗进行拖曳,尤其是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借鉴雪橇犬的运输方式,为炮身设计了专用的狗用鞍辔和小型弹药拖车,使得M1915在战场上行动更为灵活,被誉为步兵炮或反坦克炮。


战场转折与困境


尽管M1915在早期战场上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迫击炮技术的成熟和价格优势,以及坦克的崛起,它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尽管M1915试图挑战装甲薄弱的坦克,但缺乏专门的穿甲弹和低膛压,使其在反坦克战中力有未逮。


一战结束后,随着战术需求的转变,M1915的步兵支援功能被更为强大的步兵炮取代,其威力和角色也随之升级,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出现,无疑为反坦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