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技巧|三段注水时机该如何把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2-17
不久之前,我曾撰写了一篇关于手冲咖啡技巧的文章,许多咖啡爱好者开始认真练习。在此,我为大家点赞,加油哦,相信你们会越做越好的,期待你们端出那杯最满意的咖啡。在评论中,很多咖啡爱好者提到了三段注水的问题,我决定再次发挥雷锋精神。
三段注水,即分三次注入水分。在闷蒸之后,每次增加注水量,通常在咖啡液即将降至粉层表面时注水,使用小、中、大的水流进行三段萃取。这是我们最常用、最常见的冲煮方法,适用于浅烘焙、中浅烘焙和中度烘焙的咖啡豆。这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深度烘焙?那是因为深度烘焙的豆子风味较为单一,只剩下苦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酸味。
以15克咖啡粉冲煮为例,一般注水量约为30克,闷蒸时间为30秒。以常用的V60滤杯为例,V60的流速较快,如果注水水流过大,会导致液面上升,水流更多地从边缘的肋条流下,减少与咖啡粉的接触和萃取过程,反之亦然。
闷蒸阶段是手冲或滴滤的第一阶段,也是预浸泡阶段。首先倒入少量水,刚好能浸湿所有咖啡粉,闷蒸时间约为30秒。这一步的目的只有一个:释放二氧化碳。
闷蒸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二氧化碳会带来一股你在饮用时不想品尝的偏酸味道,这种酸味与咖啡中的明亮酸香是有区别的。在闷蒸过程中,让这些气体排出,可以避免将这股酸味带入咖啡液中,从而保证饮用时的口感。其次,当咖啡粉排除气体时,这些气体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注入的热水推向咖啡粉的边缘,影响萃取过程。这可能导致上层和边缘的咖啡粉过萃,而内部萃取不足。然而,气体排出后,咖啡粉之间会形成许多细小的孔隙,这样在注水时,咖啡粉可以更好地与水接触,实现充分且均匀的萃取。
使用大水流快速冲煮的方法,冲煮时间较短,香气较为突出,但风味不足,容易萃取不足。而使用小水流慢冲延长萃取时间,则能充分提取咖啡的风味,使丰富度和层次感更强。
第一次注水时,以小水柱从中心注入,然后慢慢向外画圆。请注意,虽然水柱较小,但画圆时不要刻意减慢速度,以免水柱向单一方向流入,导致粉层吸水不均。第一次注水后,咖啡粉颗粒因排气而膨胀,膨胀到最高点或快静止时(表面水量逐渐干燥),就是第二次注水的时间。
第二次注水同样从中间开始,画圆注水,但要注意控制水量,尽量不要超过粉层高度,水柱也不要靠近滤纸。由于此时咖啡粉颗粒排气旺盛,如果一次性加入太多水,水往往会向两边而非底层流动,因此要利用小水柱快速绕圈。随着滤纸边缘较厚粉层因吸水变重,随着水位下降滑落并变薄,水位下降到一半就可以进行第三次注水。
此时,可能有人会问:如何通过水位下降速度来判断注水时机?当注水到达底部后,底部的颗粒开始膨胀,随着底部水分流尽,整个粉层随之下降。刚开始,咖啡粉颗粒吸水不多,由于咖啡粉颗粒较轻,大部分浮在水面上。随着水位下降,表面形成一个类似碗状或开口较大的U字形。水位下降速度代表咖啡粉颗粒吸水的程度,滤杯里的咖啡粉因一开始的重量比水轻,咖啡粉颗粒下沉速度会比水流慢。当咖啡粉吸水增多,重量变重时,咖啡粉颗粒很快到达滤杯底部产生阻塞,使水位下降速度减缓甚至停滞。当水位下降速度较快时,无需加水。因为当水流下降快过颗粒时,代表水流正在冲刷咖啡粉颗粒。当水位下降速度减缓时,意味着咖啡粉颗粒开始在底部沉积造成堵塞,使水位下降缓慢。当水位停止下降时,表示底部完全堵塞,咖啡粉颗粒等于泡在水里。一旦这种情况持续太久,苦涩味就会产生。因此,加水时机应在水位延缓或水位不再下降时。
第三次注水从中心开始,画圆注水,水量不要超过粉层高度。这时,观察到泡沫比例已经占满表面,第三次注水要加大咖啡颗粒翻滚,让沉积的颗粒全部翻滚,进而溶解出可溶性物质。滚动的颗粒因停止加水而静止,此时要依靠下降的水位造成的流速,让咖啡颗粒产生摩擦。因此,特别要注意加水的节奏。如果断水次数过多,等于让咖啡粉颗粒一直泡在水里,这样会导致尾段的咖啡萃取产生涩味和杂味。
当接近设定的分量(15克粉,225克水量,粉水比1:15)时,可以移开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