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联谈观音信仰(1),佛教网

如题所述

1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有某观音寺联曰:“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2
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
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

3
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
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
4
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已;
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西湖白衣殿的对联都以送子为祈求主题。尚有两联:
魏成宾题:“白衣仙人,瓶中水杨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
查声山题:“天上麒麟儿,此是世尊亲抱送;山中闻梵呗,原从灵鹫早飞来。”
5
大小并融,素昔心愿;
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悲智双运,指观音以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运用。
有某观音寺联曰:“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头头是道,因号普门。”
龙华寺为缅甸密支那观音寺分院,为尼师修行的道场。
龙华寺正门另有三联:
“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
“千处祈求千处应;万人朝礼万人安。”
“无人、无我、无众生寿者,皆依无为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6
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登彼岸;
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证前因。
有某观音寺联曰:“慈起无缘,恩周庶类;悲兴同体,道启多门。”
7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8
片石孤云窥色相;
清池皓月照禅心。
9
不生不灭拯饥渴;
救苦救难发慈悲。
10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
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有某观音寺联曰: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照见五蕴皆空,说法度生,竖穷三际;证极一乘实相,寻声救苦,横遍十方。”
11
白莲台上弥陀佛;
紫竹林中观世音。
12
石璧云天观自在;
潭华水月见如来。
和这副对联意境相同的另一副古联:
“万法岂无迷?云山璧水;佛门多妙悟,皓月清光。”
13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云遥映普陀山。
14
生面自别开,一片慈心,道人向空中写出;
随声以显应,千寻峭壁,大士从何处飞来?
15
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
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16
西方自在;
法界皆春。
超峰寺在高雄县大冈山中,是着名寺庙。寺中咏观音的对联尚有:
“佛法无边传道祖;观空有色听世音。”
“岩上涌清泉,尘气尽洗;寺中供绣佛,色相俱空。”
“超脱凡空,生化慧身六丈;峰峦高峻,大观世界三千。”
李鸣鹗题:“超轶群山,德水流分左右;峰高万仞,慈云出布西东。”
“冈上现金身,慧眼放观三千界;岩中藏玉相,慈云普济亿万人。”
“超拔众生,无非法雨慈云随地布;峰高群岳,尽见莲花贝叶遍岩香。”
17
西天有路谁人过;
南海无桥惟我行。
18
西天法界通台地;
南海慈航济淡江。
法莲寺其他咏观音联有:
正门联:“法护群生,恩敷竹堑;莲开九品,香满乾坤。”
右侧门联:“法水瓶中施雨泽;莲花座上现慈航。”
左侧门联:“法界三千开觉路;莲舟一叶渡迷津。”
寺外壁联:“法雨檐前滴;莲花座上开。”
柱联:“地涌橤莲,灵根永固;瓶垂杨柳,奕叶长春。”
19
西江月色千秋偃;
南海潮音万古同。
这是台南县茅港尾观音寺联。
西江的月色,千年以来偃映着,展示着实相无相的真谛;南海的潮音,万古以来没有不同,依然布演着观音圆妙的佛音。
《普门品》上说:“梵音海潮音”。观音的道场在浙江东南海滨的普陀山,海水的潮音日夜不断,声音来时是动相,声音去了是静相,动静二相只是相对的现象。能听的功能,它不在动相与静相之间,动来也留不住,静来也无所住,能知道动,能知道静,当体即空,一念不生,便能耳根圆通。
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人,利用耳根听声音来修证。不管外界是动或静,都可听到自己内在的音声,慢慢内在的音声也都清净了,如身游太虚中,安心自在。
20
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问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
东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这是普绫题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嘛尼寺观音堂联。
来自西方的贝叶布演真经,如果请问如来佛演布的是什么道理?他回答的绝对不出戒、定、慧,三条佛法要义;来自东海的莲花生出妙相,从观音自观自在的境界看来,要了悟也只需要闻、思、修,一味自证圆通体用。
据《华严经》卷五十一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众生心中,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要守持戒律、修习禅定,引发无漏智慧,就能消除无明烦恼,即能正知正见自己的真心,与佛无二无别。
有佛联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人心三毒是贪嗔痴,起因于爱憎迷。以知足、守戒,对治贪病;以慈悲、忍、定,对治嗔病;以学道、觉、慧,对治痴病。
修学佛法必须具备“闻、思、修”三慧。
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悟明为了因,思修属缘因。
《楞严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本师释迦佛与大众报告修行经过。他说他最初学佛的老师叫观世音佛,他就在观世音佛那里,发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观世音佛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先听闻佛法;然后研究经典,思维佛理:再依法奉行修持,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能觉悟的和所觉悟的都空了的悟境。
观音信仰修持观音耳根圆通法门,观世间一切音声,包括称他明号的音声,天天都念观世音,时时都念观世音,耳根反闻,内心倾听,证入三昧。
21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这是浙江杭州灵峰寺联。
自在地自我观想,透过自我观想的心情多么自在;如你所来,如你所见,一切如如自在,不被万物遮蔽,便可见到如来实相。
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联曰:“自在自观观自在;如亲如见见如来。”
台湾法华寺引用本联嵌寺名题曰:“法界普光辉,自在自观观自在;华藏尽玄门,如来如见见如来。”
四川江津县钟耘舫题石门大佛寺联:“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台南县大仙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祀观音菩萨,有联曰:“万法皆空,无我无人观自在;一尘不染,非空非色见如来。”
云林县北港镇碧水寺联:“碧海藏天,无古无今观自在;水心印月,非色非空见如来。”
亦有观音寺截后半句题联:“无我无人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
诸联对如何臻观自在之境,如何得见如来?具有妙答。
22
地接竹龛,声通南海;
寺开莲座,人引西天。
这是台湾桃园大溪镇观音寺联。
这地方虽然连接竹龛,但音声直通南海普陀山;本寺开出观音莲座,将人接引到西天极乐世界。
23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是浙江省南海普陀县普陀山观音联。
有感应立即通达,就好像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都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没有任何机心不被破除的,就好像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千山共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是宋代禅僧雷庵正受的偈句。见《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无明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显现,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千江水月,如意清妙。”掌管好自己的一颗心,心清意定,那么良心、道德与真善美的世界俱足。一颗富足的心,无须向外攀缘;不攀缘的心,静定安详,如意清妙。
普陀山观音联尚有联曰:“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即当前实景,写自在之心,亦佳。
24
竹林法水澴潆,灵源洋溢通南海;
山寺慈云纠缦,瑞气氤氲接普陀。
这是郑奎璧题林口竹林寺正门联。竹林古寺祀观音菩萨。
竹林的法水澴绕潆满,灵通的源头洋溢,通达南海;山寺慈云纠纠缦缦,祥瑞的气息氤氲,直接普陀。
竹林寺右侧门联:“观山吐雾兆征祥,庆云霭霭皆环岫;音寺谈经臻入妙,顽石磷磷尽点头。”
左侧门联:“佛殿仰巍峨,画栋雕梁成乐国;祖心存恻隐,慈航宝筏渡迷津。”
郑奎璧题壁联:“竹林甘露滴绿柳,青苍三月景;山寺慧风生白莲,开放一枝香。”
林清敦题柱联:“竹林山色峙拱普陀,拓得三摩净境;南海潮音流通淡水,分来一脉灵源。”
邱天德题柱联:“竹翠迎观峰,寺外慈云千朵秀;林幽环淡水,佛心济世万家春。”
佚名题柱联有:
“佛通三昧,妙相尊严称大士;祖具一心,灵光普照护群生。”
“宝刹释迦佛,济度迷津西天去;南海观世音,慈悲赐福竹林来。”
“慈竹霭春晖,万千林勤拜仰;青山供古佛,森严寺共瞻依。”
右门“菩提路”,联曰:“水流花开观大自在;风清月朗得上乘禅。”横披:“溪声便是广长舌”。
左门“慈悲门”,联曰:“随处化身,不生不灭;闻声救苦,大慈大悲”。横披:“山色浑如清净身”。
右窗联:“音云何观,返闻自性;心即是佛,妙证真常。”横披:“广度众生”。
左窗联:“有相皆虚妄;无我即如来。”横披:“水清月现”。
25
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这是广东广州市观音山联。
刻意去求自在的心境,反而不自在,修学佛道,觉知自在的真如之境,自然就十分自在了;领悟如来之所以为如来的威德,思考着怎样才能臻如是而来的真实之境,虽然不是如来,却因此像如来一般。
26
即色即空,观慈悲相,吾无隐尔;
是万是一,具手眼人,自成辩之。
这是浙江德清山慈相寺联。西平遥亦有此联。
色相就是空相,观想慈悲心的实相,我没有对你们隐瞒什么;手眼说是万也只是一,具备手眼的人们,只要能自我完成,便能不辩自明。
“即色即空”,色是妄想所成,在色上要明白空理,无所执着。《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7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这是清代叶赫实诚题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紫竹林潮音洞联。
人心就是佛心,只从涅盘的彼岸来指点陷溺迷津的人,等到渡头的宝筏启程后,驾着以大慈心为怀的船帆,就可找到觉路了;是色相都具空性,虔诚地来到这普陀山,瞻仰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在洞口祥云簇护的地方,显示千变万化的佛法。
“即心即佛”,出自北朝傅翕(?──五六九)《心王铭》。意思是说,不必另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
《华严经》诗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一切如来,都是由心所造。
“彼岸”,指了脱生死,到达得证正果的涅盘境界。
“迷津”,比喻为烦恼所系缚而流转于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界。
“宝筏”,比喻引导人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祥云”,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心说法,如云覆虚空,普荫一切众生,使得吉祥。
这副对联,运用经典文字,结合普陀山地景来阐发佛心佛愿,造境清雅。
28
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这是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法净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联。
入我门中缔结佛缘,难道只是在平日烧一炷清香,念几声佛号而已?你要在心里修持,当机缘成熟了,自然像秋结桂子,春抽兰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妇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观音能成全自己的心愿,作者提醒信佛真谛,不在烧香礼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缘。所谓“一点心苗须养护;十分善果好周全”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是先民移垦台北建筑的第一座观音佛寺,有一副注生殿古联说:“天上石麟来夜半;人间玉树长阶前。”
在半夜的时候,梦见神仙送来石麟,庇佑喜获聪颖的麟儿;人间庭院台阶前,长着英挺出众的玉树,他将成长为材质美好的子弟。
“石麟”,比喻聪颖出众的儿子。
“玉树”,比喻材质美好的嘉子弟。
29
佛法无边超苦海;
众生有愿渡慈航。
这是台北市景美观音阁联。
佛法的功德无边无际,可使人超离苦海;众生有愿心就有愿力,渡脱之道是藉着观音佛祖慈航的牵引。
30
佛法无边传祖道;
观空有色听世音。
这是台湾高雄阿莲乡超峰寺联。
佛法无边,传布佛祖之道;观空有色,听取世间音声。
31
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
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这是台湾台南观音亭联。
此亭建于清代道光六年(一八二六)。
佛法虽然广大无边,但在真静里,便恒常可观照到自在的本性;观音菩萨的慈云广布,济助众生,但在空理之中,密见如来实相。
有某观音寺联:“云起慈门,怜彼迷情不易悟;波腾愿海,怜伊佛性了无殊。”
32
法演圆音,普化大千世界;
华严妙相,展开万亿金身。
法华寺天王殿另有二联曰:
“不变随缘,十世升沉迥异;随缘不变,一心体用无殊。”
“法宇更新,一杵钟声回梦蝶;华严妙应,半空云影散天花。”
33
法相本西天,聊现尊严钟港北;
慈航羁南海,时因普济渡瀛东。
这是郑川流题台南慈荫寺联。
34
法相法云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护法;
观音观自在,水上鸥,花间露,作如是观。
竹溪寺尚有联曰:
“溪流环古刹;竹影绕禅房。”
“慈云焕彩光瀛岛;胜地钟灵萃竹溪。”
“片竹孤云窥色相,悟来大道无多事;长溪皓月即禅心,勘破机关总是空。”
35
直指见心,慈云塔现如来金粟眼前,七宝庄严参佛相;
回头是岸,甘露泉在大士白莲座后,一瓶清净悟禅机。
36
迎面见青山,看三千世界,露路崎岖,平地有风波,借端慈航登觉岸;
江心澄皓月,听八百梵音,霜钟清澈,诸天留因果,应从苦海识菩提。
37
苦海同提登彼岸;
慈航遍渡泽恩波。
38
南海绿竹千年翠;
西方莲花九品香。
39
泡影乾坤,妆成宝相;
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