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乘四念处与禅宗的观心法门的区别!

请教道友,小乘四念处中的心念处也是像禅宗观心法门一样需要观清念头吗?

泰国隆波田尊者讲动中禅里面就说道要观念头,他讲的与禅宗观心法门第一阶段一样,就是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清楚知道念头就行了,但是我看了佛经原文,发现佛经讲的心念处视乎不是观念头来去,好像是观心的觉受,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下面有他的开示与佛经对比)
2、如果小乘心念处法门真的与禅宗观心法门的走的路子一样吗,如果单论修法,不论菩提心,四念处的心念处与禅宗观心法门是不是修行方法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发菩提心修禅宗观心法门,能破人无我与法无我,如果同样是发菩提心修的是小乘的四念处之心念处,能不能人法无我全破呢?

动中禅 泰国隆波田尊者讲(选自部分)
“正念动中禅”这个法门,其实在佛陀开示的四念处(身念,受念,心念,法念)的《大念处经》上有(见身念处),只是《大念处经》上没有具体教导这样修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培养觉性的技巧。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念头生…赶上…念头生…赶上,念头无法继续下去,这会让我们的心在此开始转化。「圣者」之质在此处产生,或者我们在此处得到流向涅槃的起点。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楼主您好,您的教理太深了,崇拜。哈
 我个人一点看法:心念处和观心同多异少。同者都是培养观的能力,然后见本性。可以说路子都是一个方向的。异者繁琐无用,不如忽略,大体就是一种。我认为心的觉受就是受念处,所以心念处不可能是心的觉受。 
 第二个问题,破无我,连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还有我,更别说还没有入定时方法的区别了,不论观心还是止观,所有的方法都能够到无我,和方法没有关系,刚刚入定后什么方法都没有了,还没有破无我呢!无我最难破,三界定境都有我。和方法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8
主要是见地上的差别,而不是修行方式的差别
比如同样的行善,如果没有智慧摄持,就是人天善了。如果是无住行善(金刚经无住而行布施)就是菩萨善。

大乘的见地与小乘见地的根本区别是,小乘有涅槃可证,最终无法破法执,因有法执,而无法升起无缘大慈悲。只有住法或者住众生的有住慈悲心了。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这种修法可能有问题,让它灭去,就是心动了。而四念处需要 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如如不动),如果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又落入有知见的先入为主了。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应该是观察的结论,但是一有结论又落知见。

“发现佛经讲的心念处视乎不是观念头来去,好像是观心的觉受”,也有问题,其实,是通过观察,认识缘起(心的生灭现象,都是缘起作用,生灭灭矣,寂灭为乐),结论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第2个回答  2012-12-20
正宗的大乘禅法就是用菩提心,可以看二入四行禅法。

据我所接触的小乘教徒来看,小乘佛法最适合现代人,这些教法要运用逻辑思维,逻辑判断,拐弯抹角最后入道。

不论修什么禅法,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一定要记住,发心要比打坐本身重要千百倍。

禅法有很多,有行禅,有坐禅,有非行非坐禅。重要是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再提一下菩提心是仅次于出离心最重要的一种发心,当发了坚定(注意我说的是坚定)的出离心后就是大乘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发一个小小的善心那是真菩提心,然后才是无二慧。

如果你真想学佛,菩提心绝对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没有菩提心就与一切佛法不相应。

哪怕你不学禅不学佛,对佛法一窍不通,甚至大字不识一个,只要有个坚固的菩提心成大道也会早晚的。

能做到割肉喂鹰的人绝对不识只发了一个小小的善心。

你只要记住菩提心的重要上面所有人所得话你一个字都不用看。
第3个回答  2012-12-08
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汉传佛教所说的“小乘”,就是指:南传佛教的四念处等法。

从而造成了一种错觉:
好像是:南传佛教,肯定低于汉传佛教。

事实真是如此吗?
看一下六祖坛经: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由此可见,汉传佛教中所谓的“小乘”,实际是按照:修行的程度划分的。
而不是按照“修行某种法门”,去划分的。

因为那种广泛流传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
有的汉传佛教人士,贬低南传。
有的南传佛教人士,否定汉传。

而事实上,南传佛教具备着,释迦牟尼佛纯正的传承。
其所阐述的内容,不但“不低也不小”,而且纯洁无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2-08
其实寻找区别意义不大,寻找共同的归宿才是正途!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菩提心,在这个角度看,则无大乘小乘之别。观心念,名义是观,时间是出来后的回忆。若中途还有一个观的念头,则是头上安头,离道甚远。因此平常做好佛学理论的分析,参透心念的生灭并非一定要修禅定,但是能知行合一除非是上乘根器者,否则都需要通过禅定等方式修行。小乘四念处,说到底就是佛经早期版本的禅定修法,禅宗的观心法门和四念处法门都是为了让自己明白念头的生灭与缘、习气的关系,只是方式有所不同。修禅定就是为了除习气,为了随缘而行。随缘而行则心与镜合一,只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