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伤风

我的弟弟在几年前被一根生锈非常大的铁棒打破了头虽然去医院包扎了伤口但并没有打破伤风的针。这样会怎样,会不会得破伤风?谁能给我讲讲有关于破伤风的知识。请各位老兄帮帮忙,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5
真挚的回答您的问题:
中文名称:破伤风英文名称:tetanus 定义:感染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外科其他疾病(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破伤风(Tetanus)系由破伤风杆菌外毒素导致的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本病以进行性发展的肌肉强直为特征,伴有发作性加重,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10~40%左右。

西医学名: 破伤风
英文名称: Tetanus
所属科室: 内科 -
主要症状: 面肌痉挛,角弓反张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目录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发病机制破伤风系由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所致。破伤风杆菌属革兰阳性产芽胞性厌氧菌,广泛地散布于泥土中,粪便中亦含有该菌。单纯破伤风杆菌芽胞侵入伤口并不足以引起本病,必须要有其他细菌,或有异物如木头、玻璃等的碎片同时存在。破伤风杆菌仅孳长在厌氧伤口内,并不散播到别处,但该菌产生外毒素可致使神经系统中毒。当毒素作用于脑干和脊髓后,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二者均收缩,因而产生特异性的肌肉痉挛。
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长短不定,通常为7~8天。在接受过抗毒素预防性接种的病人,可能延长至数周。个别的可短至1~2天。
患者常有坐立不安与烦躁易怒的前驱期。首发运动性症状常为牙关紧闭,颈部肌肉强直可能在其后或其前发生。数小时内,痉挛扩散至其他肌肉。面肌痉挛可引起口唇缩拢或口角内缩呈痉挛性“苦笑”。检查时可发现四肢与躯干肌肉的强直,可能有轻度的角弓反张,腹壁肌肉强直,下肢常较上肢受损为重,多固定于伸直位。当疾病继续进展时,全身持续性强直状态呈现发作性加重,伴有剧烈的痉挛样疼痛。发作时常出现角弓反张性痉挛,喉肌与呼吸肌的痉挛导致呼吸困难与大量出汗。这种惊厥性发作可由外界刺激诱发,例如在企图给病人喂食时。在发作间歇期,全身肌肉强直状态仍持续存在,腱反射亢进,神志自始至终清醒。
患者可因惊厥发作引起窒息而死亡,或因频繁的强烈的肌痉挛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本病低热并不少见,出现高热是加重的标志,体温甚至在死亡后仍可继续升高。尿毒症、低血压与胃扩张最易发生在7~14天之间,喉痉挛、呼吸暂停、运动麻痹与肺炎均属危重并发症。在经过顺利的患者,肌痉挛发作的频率与严重度逐渐减少,但全身性强直常持续数周,牙关紧闭常为最后消失的症状。
临床上尚有较少见的类型(1)局部型(Local form) 此型破伤风的首发症状是创伤邻近肌肉的局部痉挛,由此持续性或间歇性痉挛扩散至邻近肌肉,严重可发展至四肢、头部与躯干。(2)头部破伤风(Cephalic tetanus)发病于头、颈或面部的创伤之后。常有伤侧面肌瘫痪,并伴有对侧的面肌痉挛,容易合并牙关紧闭与咽部痉挛。当创伤累及眼眶时,可见一侧或两侧上睑下垂、眼外肌瘫痪等。头部破伤风可保持局限性或变为全身性,死亡率较高。(3)内脏型破伤风(Splanchnic tetanus) 此型系指由于腹部创伤后引起,早期即可累及延髓支配的各肌与呼吸肌,同时伴显著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周围血管收缩、大汗淋漓、高热等。由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呼吸中二氧化碳排出量与尿中儿茶酚胺排泄均增多。(4)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受伤感染(如皮肤黏膜损伤、脐带创口感染等),于出生后7天左右发病。但一般较少出现自发性牙关紧闭,仅在检查时手压下颌时反射性出现。[1]
疾病诊断根据外伤感染史,较早出现的牙关紧闭,以及全身各部位骨骼肌发生痉挛所出现的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与呼吸困难等,作出破伤风的诊断应无困难。
鉴别诊断一、马钱子(士的宁)中毒
马钱子(士的宁)中毒的惊厥表面上与破伤风相似,但发生较快。此外惊厥的反射性激发在开始时即甚明显,而在破伤风中则为后期的表现。另外一个与破伤风的不同点是,马钱子(士的宁)中毒在发作间歇期中,肌肉完全松弛,上肢常较下肢严重,并且可了解到中毒的病史。
二、狂犬病
狂犬病亦易与破伤风混淆,但狂犬病病人并无牙关紧闭,恐水和咽下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此外在发作间歇期,肌肉可完全松弛,并且几乎均有被狂犬咬过的历史。
三、其余较少的疾病尚有头面部肌张力障碍、面肌痉挛、颞合关节病变等。
疾病治疗患者须隔离护理,尽可能减少外界刺激,保持其安静。
一、抗毒素的治疗
破伤风抗毒素(TAT)能中和处于被吸收过程中的毒素,为保证疗效,治疗时必须给予大剂量的抗毒素。入院当日静脉滴注5万U破伤风抗毒素,此后每日静脉滴注1万U,总量可用到20万U。
二、抗痉挛治疗
严重破伤风的有效治疗是消除肌肉痉挛。可应用氯化筒箭毒碱(Tubocurarine chloride)15mg,每日总量可达150~650mg,同时辅予正压人工呼吸。亦可用氯丙嗪50~100mg,肌肉注射,每4~6小时1次;或安定(咪唑安定)10mg~15mg,静脉滴注,视病情可多次应用。
三、抗感染治疗
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 青霉素1000~4000万U/d,分次静脉滴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分泌物多且排出困难者、痉挛时间长或已发生窒息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注意吸痰。
五、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对营养与水、电解质平衡必须注意。尤其当牙关紧闭和咽部痉挛常使进食发生困难时,需要用流质饮食进行鼻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
六、一般处理
伤口处理 用3%过氯化氢溶液冲洗伤口,保持引流通畅。已愈合的伤口,如有异物或炎性肿块者应切开处理。
疾病预防一、凡开放性伤口均需进行早期彻底的清创。提倡新法接生,正确处理脐带。
二、被动免疫 伤后应及早肌肉注射1500U破伤风抗毒素,创伤严重者,1周后可重复肌肉注射1次。注射前均应作皮内过敏试验,阳性者脱敏后方能应用。
三、主动免疫 为最可靠的方法。分3次皮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每次0.5~1ml,间隔为6~8周,以后每年再强化注射一次效果更佳。[2]

外科疾病▪ 疮疡 ▪ 肿疡 ▪ 溃疡 ▪ 疖 ▪ 暑疖
▪ 石疖 ▪ 软疖 ▪ 蝼蛄疖 ▪ 疖病 ▪ 发际疮
▪ 坐板疮 ▪ 疔疮 ▪ 颜面疔疮 ▪ 唇疔 ▪ 眉疔
▪ 颧疔 ▪ 承浆疔 ▪ 人中疔 ▪ 耳疔 ▪ 手足疔疮
▪ 蛇头疔 ▪ 蛇腹疔 ▪ 蛇眼疔 ▪ 托盘疔 ▪ 足底疔
▪ 红丝疔 ▪ 烂疔 ▪ 疫疔 ▪ 痈 ▪ 脐痈
▪ 委中毒 ▪ 锁喉痈 ▪ 臀痈 ▪ 腓腨? ▪ 手发背

其他科技名词▪ 足发背 ▪ 颈痈 ▪ 腋痈 ▪ 胯腹痈 ▪ 丹毒
▪ 疽 ▪ 有头疽 ▪ 脑疽 ▪ 膻中疽 ▪ 少腹疽
▪ 发颐 ▪ 流注 ▪ 流痰 ▪ 附骨痰 ▪ 龟背痰
▪ 鹤膝痰 ▪ 无头疽 ▪ 附骨疽 ▪ 急性附骨疽 ▪ 慢性附骨疽
▪ 环跳疽 ▪ 走黄 ▪ 内陷 ▪ 乳痈 ▪ 乳癖
▪ 乳疬 ▪ 乳漏 ▪ 乳核 ▪ 乳痨 ▪ 乳衄
▪ 乳发 ▪ 乳癌 ▪ 子痈 ▪ 囊痈 ▪ 精癃
▪ 瘰疬 ▪ 瘿 ▪ 气瘿 ▪ 肉瘿 ▪ 石瘿
▪ 气瘤 ▪ 血瘤 ▪ 肉瘤 ▪ 筋瘤 ▪ 骨瘤
▪ 脂瘤 ▪ 岩 ▪ 茧唇 ▪ 失荣 ▪ 肾岩
▪ 疝气 ▪ 肠痈 ▪ 冻疮 ▪ 臁疮 ▪ 褥疮
▪ 脱疽 ▪ 破伤风 ▪ 烧伤 ▪ 毒蛇咬伤 ▪ 毒虫螫伤

以上科技名词按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参考资料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七版.160
2. 潘孝章.破伤风.陈灏珠,林果为.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3版.649-651.
开放分类:
医学 疾病 中医疾病 健康 内科学 医学术语 小儿疾病 母婴病症和急救 生活 生物化学品 疾病名称 病理 病理学 病理学知识 细菌感染性疾病

“破伤风”相关词条:

疟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水痘脐炎狂犬病毒蛇咬伤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疹红眼病气性坏疽猩红热
流行性感冒痄腮败血症痢疾惊风白喉百日咳日本脑炎土拉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霍乱炭疽鼠疫
流行性腮腺炎项强脊髓灰质炎蛔虫病传染性肝炎小儿惊厥囊虫病放线菌病
疟疾 细菌性食物中毒 水痘 脐炎 狂犬病 毒蛇咬伤 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麻疹 红眼病 气性坏疽 猩红热 流行性感冒 痄腮 败血症 痢疾 惊风 白喉 百日咳 日本脑炎 土拉菌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霍乱 炭疽 鼠疫 流行性腮腺炎 项强 脊髓灰质炎 蛔虫病 传染性肝炎 小儿惊厥 囊虫病 放线菌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