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佛经上讲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如题所述

一、八苦
(一)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即:(一)生苦,有五种,即:(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 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二)老苦,有二种,即:(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三)病苦,有二种,即:(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种,即:(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八)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二、出处
(一)、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
(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别出以下八苦:寒苦、热苦、饥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答案来自百度知道)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22
直接上原文。你自己看。
《增壹阿含经》(节选)
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是谓。比丘。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之法。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以无数方便说习.尽.道谛。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养。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无数方便。说此四谛。广与人演。当舍利弗比丘与诸众生及四部众。分别其义。广与人演。时不可计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承事供养。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众生之父母。以生已长养令大者目犍连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与人说法要。成四谛。目犍连比丘与人说法要。成第一义。成无漏行。汝等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世尊作是语已。还入静室
世尊去未久。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其有能得四谛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以无数方便广演其义。
云何为苦谛。所谓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忧悲恼苦.
怨憎会苦.
恩爱别苦.
所求不得苦。
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
云何苦习谛。所谓爱结是也
云何为尽谛。所谓尽谛者。爱欲结永尽无馀。是谓尽谛
云何为道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是。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命.正业.正念.正定。是谓道谛也。彼众生快得善利。乃能闻此四谛之法
尔时。尊者舍利弗当说此法。无量不可计众生闻此法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与我说法。安处福地
是故。四部之众。求於方便。行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以经文原文。共是八苦。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第2个回答  2020-12-09

第3个回答  2013-01-22
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

总结出来应该是八苦,差了一个五蕴至盛苦。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也有叫五阴的,如果你的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受到色声香味触等的强烈刺激,也是一种苦。希望回答能帮到你~~~~~
第4个回答  2013-01-30
佛法学习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点我名字,我空间主页(复制个人网址)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