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薛仁贵传》翻译要求清楚,分段翻译

如题所述

新唐书 薛仁贵传
显庆三年,仁贵跟随程名振再次远征辽东,在贵端城大破高丽兵,斩首三千级。第二年,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将军一起,在横山与高丽大将温少多门打了一场遭遇战,仁贵驰马冲射,箭无虚发。接着又是石城大战,敌军中有位将军也善于射箭,一连射杀唐军十余人,仁贵大怒,一个人冲过去,敌将的弓箭来不及发射,就被仁贵生擒。不久,仁贵又与辛文陵一起在黑山大破契丹军,把契丹首领阿卜固活捉了,献到东都洛阳。由于这几次战功,仁贵升职为左武卫将军,并进封河东县男。
皇帝命令仁贵担任郑仁泰的副将,任铁勒道行军总管,准备西征。出发前,皇帝在内殿设宴送行,取出几套内府的精甲送给诸将,并对仁贵说:“我听说古代善射箭的人能一箭穿透七重铁甲,你今天试一试,看能不能射透我们内府的五重甲。”仁贵就在殿上试射,一箭就穿透了所有的铁甲。高宗皇帝又是吃惊,又是不好意思,立即取出几套更坚固的盔甲赏给仁贵和诸将。出兵以后,敌军号称九姓突厥,有十几万人,派了几十名骁将来挑战,仁贵在阵中发射三箭,射死敌将三人,高超的武艺震慑了敌人,立即就无心与唐军为敌,全部下马投降。仁贵和历史上的其它名将一样,害怕这些降兵日后作乱,就残忍地活埋了敌军。然后出兵征讨位于碛北的残敌,生擒了首领叶护三兄弟,天山一带的九姓突厥从此便衰亡了。当时唐军编了一首歌,歌词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这次战役,仁贵虽然立了大功,但受主将郑仁泰的影响,最后也犯了错误。铁勒的思结、多览葛等部落本来要投降,郑仁泰不结纳,反而出兵捕获了对方的家属,赏赐给部下,这些部落只好逃亡。郑仁泰派兵追赶,不但没有找到敌军,还因为缺乏粮草,损失了许多兵员。仁贵自己也掳掠了女子,自纳为妾,并且收受了许多贿赂,回来以后便受到弹劾。高宗皇帝因为仁贵立了大功,没有和他计较。
乾封初年,高丽国发生内讧,大将泉男生归附唐朝,高宗皇帝命令将军庞同善、高偘等去办理接收事宜。但是,泉男生的弟弟男建不服,率兵拒守,唐朝的使者无法和泉男生会合,一场大战必不可免。高宗皇帝就派薛仁贵率领一支部队做为庞同善的后援。庞同善到新城时,敌军晚上来偷袭,仁贵正好率一小股部队来到,杀敌数百,击退了敌军。庞同善进军到金山,见敌军势大,不敢前进,高丽人趁势逼进,打败了同善。仁贵的后援军再次赶到,一场混战,将敌军分割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部分,再打一场,敌军就溃散了,仁贵斩首五千余级,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亲唐的泉男生部队会合,完成了接收任务,高宗皇帝亲笔写诏书慰劳仁贵。
仁贵打了胜仗,认为应该乘着锐气带二千兵进攻扶余城。诸将都认为手头的兵太少,不容易成功,不如就此罢手,免得画蛇添足,坏了威名。仁贵反驳道:“打仗啊,关键是善于运用,善于指挥,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于是就带兵出发,见了敌人就打,一打就胜,杀敌一万多人,最后攻克了扶余城。接着又沿着海岸线大肆略地,和李绩的大部队会合。扶余城投降以后,其它四十多座城都望风而降,不战而克,仁贵的名声,一下子威震辽海。
高宗皇帝下诏,命令仁贵与大将刘仁轨率兵二万,长期驻守平壤,巩固胜利果实。因为仁贵这次功劳太大,官职也升了许多,拜为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后来又让仁贵驻扎在新城。
这一时期,应该是薛仁贵人生的顶点,最得意的时候。战事结束以后,他做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丽人都非常喜悦,忘记了亡国之痛。(史书原文为“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朋友 不晓得对不对,自己看着办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