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被贬儋州写过那些诗词?

如题所述

《别海南黎民表》、《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澄迈通潮阁》二首、《椰子冠》、《出游纪游诗--被酒独行》、《椰子冠》、《和拟古》等。

苏东坡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扩展资料: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19
  绍圣四年(1097),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谪居海南昌化军(今儋州)。
  七月的海南,阳光毒辣灼人。
  已近垂暮之年的苏轼携次子苏过,在一家人的扶送下,跄跄踉踉地来到了海安。在即将渡海时,苏轼老泪纵横,拱手与长子及诸子预作诀别。一家人恸哭于海边,悲愤交加,其情凄惨,令人感叹!
  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人已六十有二,过了退休的年龄,不仅没有高官厚禄,留守京都,象现代的某些作家那样,弄个副部级待遇,住作家楼,出门有车,反而还要被迫投荒南蛮之岛、家离子散。
  苏大师的心情十分暗伤。
  遥望这海天茫茫无际、四周环一岛的晚年居住地,苏轼禁不住发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悲哀慨叹。苏轼不得不给诸子留下:“首当作棺、次当作墓、死则葬海外”的遗嘱。
  然后,在次子的撑扶下,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沿着琼西荆剌丛生的小道,向儋州走去。
  苏轼在路上走了多少天,今无从考证。但当苏轼来到昌化军衙门前时,肯定已没有了昔日在京都时的恣肆张扬、强梁霸气了。当著屐破裘、形销骨立的苏大作家携其子,站在昌化军使张中面前时,令张中扼腕感叹!
  张中官不大,顶多只是个正处。但这位进士出身的文化人,打小就一直钦佩苏东坡。当年,在京都投考时,要想见一见当时处在云蒸霞蔚的苏大师英姿,非常艰难,别说这样面对咫尺。文人出身的昌化军父母官张中,对大文豪苏轼的仰敬,想不到到是在这么一种形情下谋面;文人出身的张中对苏东坡的蒙难,十分同情。
  苏轼来昌化军虽然挂着“琼州别驾”的衔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个虚职。况且,当权的政敌对贬谪到昌化的苏轼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然而,文人气十足的张中没有理会朝庭的红头文件。“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张中不仅好洒好肉供应,而且还经常将“公事请教一二”。让苏轼这种怀才不遇的落拓文豪,心情终于有了一丝慰藉。
  然而,好景不长。半年后,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罢了张中的官,后是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一个小文人为一大文豪便就此断了前程。
  张中只好卷起铺盖走人。
  苏大作家为这位在自己落难时给予关照,而受牵连的朋友,只得送首诗《送昌化军使张中罢官赴阙》于他,算是诀别,也是感激。
  苏轼在失去生活来源后,只得用积蓄,在城南桄榔林下,买了块薄地结茅于其下,躬耕自处、自食其力。
  仿佛到此时,苏大作家对人生、对仕途才有了些醒悟。
  穷愁潦倒的生活,反而使他的心情得到了调整。
  在谪居儋州三年的时光里,他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这时期的作品,已没有了大江东去的奥衍闳深;也不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是在大量的农家生活的纪实中,追求陶渊明悠扬自乐的隐逸生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25
1.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2.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澄迈通潮阁》二首

其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其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4.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抚枕坐叹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白发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5.咏景诗
和拟古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6.椰子冠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7.出游纪游诗 被酒独行

半醒半醉问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第3个回答  2012-12-25
 苏轼从思想上开导他们。他写了《和陶劝农六首》,他发现海南大面积荒芜,而种的收成低,连自己不够吃。他告诉黎民:“天不假易,也不汝匮”,“利尔耕耘,好尔邻偶。斩艾蓬蓊,南东其亩,父史扶梃,以扶游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黎族家就会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苏轼还诚恳地说:听我苦言,其福永久。苏轼劝农,劝黎族百姓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以说苦口婆心。苏轼作为一个异地的汉族贬官对黎族同胞的赤诚之情跃然纸上。儋州县志记载:“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在儋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等100余篇,书信40余篇。《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进行修订。他用枯萎的生命书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苏轼在海南文化、医药、生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受到海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与怀念。儋州东坡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里陈列了东坡在儋州的主要活动及贡献。儋州出版了《新编苏东坡海外集》、《苏东坡在儋州》、《苏东坡在海南》等。还有以苏东坡为题材的琼剧、电视连续剧等。
  元符三年(1100),65岁的苏轼遇赦北归,他写下了著名的“渡海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情,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第4个回答  2012-12-26
日啖荔枝三版,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