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思张俭什么意思

快哦!!!!来不几了呀

意思是: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出自: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朝代:近现代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翻译: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扩展资料: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狱中题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3-20
我自横刀向天笑——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张俭(115一198年),字元节,为东汉名士,邹县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其先祖张耳曾因有功于西汉王朝的建立而被汉高帝封为赵王。父亲张成官至江夏太守,颇具政绩。
张俭青年时期即被举为茂才(即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称茂才),官府征辟他为官,则以病为由辞谢不就。延熹八年(165年),张俭任职山阳郡东部督邮,辅佐郡守督察纠举违法之事,履行诉讼捕亡之职。当时,大宦官侯览的家就在他督察的辖区之内。侯览依仗权势,大势聚敛,强占民田,残害百姓,侯览的母亲亦恃势妄为,称霸乡里。职低位卑的张俭不畏权势,毅然投书朝廷,揭发侯览侵吞民田,暴虐不法的罪行,请求诛杀问罪。张俭前两次的书信均被侯览同党扣押,最后一次上书竞落到被告之手,因此,两相结仇愈深。张俭一不做,二不休,他又亲自带领属下抄没了侯览的资产,给侯氏家族以沉重的打击。张俭敢于抗暴的举动感动了受害的百姓,他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士大夫阶层的不少人也纷纷来到他的门下,并予大力推崇,张俭遂“知名天下”。
侯览与张俭结仇后,终日耿耿于怀,但没有机会报复。后遇“素性佞邪”的朱并。于是,唆使朱并上告张俭,诬称张俭等人聚众造反,图谋社稷,“共为部党”,并指名张俭“为之魁”。汉灵帝不予明察,下诏捉拿“党人”,此案中,百余人被杀,六、七百人遭“禁锢”,这就是东汉末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作为“党魁”的张俭闻讯潜逃,凡他逃遁的地方,人们“莫不重其名行”,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破家相容”,加以收留,因庇护张俭而受牵连的有10余家。后在东莱人李笃的掩护下逃往塞外。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党锢”解除,“党人”一律赦免,张俭返回故里。朝中三公及大将军均征辟他人宫,请他出山,他总是辞官不就。建安初年,不得已而被征拜为卫尉。汉献帝初年,旱蝗灾害接连发生,百姓饥荒尤甚,张俭倾竭家产,赈济邑之难民,。赖其存者以百数”。张俭为官刚正不阿,同情民间疾苦,深受人们的拥戴,成为一代名士。为追念他的功绩,《后汉书》专为他立有传记,记述他的事绩。
第3个回答  2006-03-28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张俭(115一198年),字元节,为东汉名士,邹县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其先祖张耳曾因有功于西汉王朝的建立而被汉高帝封为赵王。父亲张成官至江夏太守,颇具政绩。
张俭青年时期即被举为茂才(即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称茂才),官府征辟他为官,则以病为由辞谢不就。延熹八年(165年),张俭任职山阳郡东部督邮,辅佐郡守督察纠举违法之事,履行诉讼捕亡之职。当时,大宦官侯览的家就在他督察的辖区之内。侯览依仗权势,大势聚敛,强占民田,残害百姓,侯览的母亲亦恃势妄为,称霸乡里。职低位卑的张俭不畏权势,毅然投书朝廷,揭发侯览侵吞民田,暴虐不法的罪行,请求诛杀问罪。张俭前两次的书信均被侯览同党扣押,最后一次上书竞落到被告之手,因此,两相结仇愈深。张俭一不做,二不休,他又亲自带领属下抄没了侯览的资产,给侯氏家族以沉重的打击。张俭敢于抗暴的举动感动了受害的百姓,他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士大夫阶层的不少人也纷纷来到他的门下,并予大力推崇,张俭遂“知名天下”。
侯览与张俭结仇后,终日耿耿于怀,但没有机会报复。后遇“素性佞邪”的朱并。于是,唆使朱并上告张俭,诬称张俭等人聚众造反,图谋社稷,“共为部党”,并指名张俭“为之魁”。汉灵帝不予明察,下诏捉拿“党人”,此案中,百余人被杀,六、七百人遭“禁锢”,这就是东汉末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作为“党魁”的张俭闻讯潜逃,凡他逃遁的地方,人们“莫不重其名行”,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破家相容”,加以收留,因庇护张俭而受牵连的有10余家。后在东莱人李笃的掩护下逃往塞外。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党锢”解除,“党人”一律赦免,张俭返回故里。朝中三公及大将军均征辟他人宫,请他出山,他总是辞官不就。建安初年,不得已而被征拜为卫尉。汉献帝初年,旱蝗灾害接连发生,百姓饥荒尤甚,张俭倾竭家产,赈济邑之难民,。赖其存者以百数”。张俭为官刚正不阿,同情民间疾苦,深受人们的拥戴,成为一代名士。为追念他的功绩,《后汉书》专为他立有传记,记述他的事绩。
第4个回答  2020-03-09
你们学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不是谭嗣同写的,而是后人在监狱墙上发现了原作,嫌谭嗣同写的不大气,给改了,原作是:望门投止怜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手掷欧刀向天笑,功过留于后人论!改后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们都被忽悠了![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