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

如题所述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是:1956年。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扩展资料: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

对个体农业创造了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中心环节的各种互助合作形式,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个体工商业采取了经过供销合作小组过渡到供销生产合作社,再过渡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经验。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目标模式方面,虽然还是以苏联为榜样,但在具体道路方面,却有着中国自己的鲜明特点,从而用新的实践和经验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6

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为对象的社会主义改造,才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建立起来,我国才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各种严峻的挑战会接踵而来,因此,我们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要不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境的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扩展资料: 

表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经挫折,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崇高理想、雄才大略和为国为民的济世精神,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既民主又集中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可以最为广泛地调动、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全力以赴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和人民的进取精神。

四、稳步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8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是:1956年。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共同纲领》就已基本确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予以正式确立。《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在中国大地逐步建立起来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规定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扩展资料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例如对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只有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援助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互助合作,也有利于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这也是促使我们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五章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1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已经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八大正是依据这一形势,宣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并且据此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对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规定。事实已经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第一,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科学、完整的关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起到了思想解放和理论指导作用,使人们从陈旧的、对社会主义错误理解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旧的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以新理论和新姿态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践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为未来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铺平道路,成为最终实现共产党人伟大社会理想的黄金之路,就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

第三,解决了旗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引导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大旗。现今这面旗帜已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全国人民的力量,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导向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教育部-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4-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2011年7月1日正式提出并确立。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扩展资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赋予制度生机和活力;同时,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激发制度活力,保障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四个伟大”的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四十年的快速持续增长,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从根本上来说在于确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富起来的关键因素。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就会荡然无存。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及时总结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地方经验,上升为顶层制度设计,然后推向全国,推动事业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不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