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如题所述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曾经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法”,并在1069年开始加以推行变法。

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呢?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北宋王朝发展到一百年时,面临着三大方面的难题。

首先,自从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已经统治了一百多年。此时的北宋由于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竞相兼并田地,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的严重局面。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各地的人民接连举行起义。

993年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1043年,又相继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农民到处暴动,声势较大的有山东沂州(今临沂)的王伦起义,陕西商州(今陕西商县)张海起义,起义军战斗在今陕西、河南、河北一带。

1047年,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河)领导士兵和农民起义,建立“安阳”农民政权,称东平郡王。

在到处是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宋仁宗哀叹地说:“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

因此,在王安石变法之前,表面上强大的北宋王朝,实际上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重形势。

其次,北宋王朝还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各级官吏逐年猛增。根据时任户部副使包拯的奏报,宋真宗时文武官员还不到一万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到宋仁宗时已达一万七千多人,增加了将近一倍。如此滥用官吏,必然要大大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北宋供养的脱离生产的部队无限扩充,宋太祖赵匡胤时代,全国兵员仅37万多,到宋仁宗时代,已增加至125万多,每年的军费支出竟然达到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五。

三、北宋王朝每年还要以大批物资送给北面的契丹贵族和西面的党项贵族,这又增加了财政的支出。

四、皇室的奢靡,大量地浪费着财富,宋仁宗祭一次天地祖宗,竟然要耗费1200万贯。

由于以上这几个主要的原因,北宋朝廷的财政亏空越来越大。宋太宗赵匡义时代,每年国库的结余甚多。到宋仁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虽然比以前增加了五倍,但国库已不够用了,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的财政亏空竟然达到了1500多万,显然,北宋王朝的财政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第三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辽国、西夏不断的骚扰,边境也面临着爆发大战的危险。北宋王朝虽然养活着大量的部队,但是却没有战斗力,士兵中大部分是被迫当兵的饥民,平时缺少训练,甚至还没听过战鼓,更别说列战阵了。

在西北边境的骑兵,有的甚至不会披甲上马。再加上当时军事机构的腐败,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因此造就了在对辽和西夏的防御战争中,屡遭失败。

基于以上三个主要的问题,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想通过变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虽然在宋仁宗时代,王安石也上过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但没有受到重视。1067年,宋神宗赵顼(xū)即位,他急于改变北宋王朝积弱的局面,乃破格提拔重用积极主张革新的王安石。

熙宁二年(1069年),49岁的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新法的内容主要有: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可是,由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并打击了地主阶级等保守派,他们反复阻扰着新法。因此,王安石变法也一直不顺利,宋神宗也在革新与保守两面之间动摇着,王安石并于1074年和1076年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次年,新法全部被废止,同年,王安石也抑郁而病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至宋真宗时,社会环境呈现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然而,于此同时,北宋建立以来固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集权统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露出来,酝酿了动摇北宋王朝统治的危机。到了北宋中期,针对封建政权所生的政经危机已经可以预见。
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突出表现是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北宋建立始,统治者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放任地主阶级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却享有不交纳赋税的特权。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太宗时,土地的集中已十分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至仁宗时,更是“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至英宗时全国土地总数中的三分之二已经集中在官户,形势户以及僧侣地主的手中,使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至仁宗庆历之初,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已经是此起彼伏,“一年多似一年,一伙强如一伙”,极大震动了统治阶级。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陕南商山张海领导的农民起义;同年湖南桂阳监的瑶汉人民起义。
“三冗”构成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冗官”“冗兵”“冗费”。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众多,由于“官,职,差遣”的任官制度,有许多官员只享受俸禄,而无实际职事,此外,还有人数众多的等待差遣的官僚预备队,宋朝文武官员的俸禄十分优厚,“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采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北宋军队数量与年俱增,太祖时仅有禁军19.3万人,太宗时增至35.8万人,真宗时增至43.2人,仁宗时猛增至82.6万人,全国军队包括厢军在内已有125.9万人。北宋军队数量虽多,但由于实行“守内虚外”等政策和“更戍法”,军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战斗力大大削弱。为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再加上“澶渊之盟”之后,宋廷每年都要想辽和西夏缴纳大量“岁币”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其中尤以军费支出数额巨大,天下“六分之财,兵占其五”。真宗末年,朝廷财政收支略有结余,仁宗皇佑元年收支相抵,已无节余,英宗治平二年,已经是寅吃卯粮,财政赤字达1570余万缗。由此可见,当时北宋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弦更张,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前者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后者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设军器监等。总的来看具有进步的作用。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是对富商和地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盘剥农民的行为进行打击,也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和免疫法是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生产。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则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防。

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17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第3个回答  2021-03-13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第4个回答  2021-03-13
王安石变法前,土地兼并严重,三冗(冗兵、冗费、冗官)问题日积激烈,辽夏侵犯边境,内部农民起义。其变法的内容有:设置三司条例司,颁行市易法、保甲法;改革税赋,提出方田均税、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等;修水利;改革军队;改革科举。不过最后变法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