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人格和心理健康对人生的意义

帮帮忙哦,要求是1500——2000字的论文~ 帮帮忙吧~~~

心理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我们目前关于学生心理健康了解与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仍旧在因袭传统——强调服从克己,灌输,训导,学生成长过程中被太多的教条或数不清的“应该”束缚着,“你应该听老师的话,尊重老师,即便老师的方法较偏激,但也是为了你好”,“你必须提前30分钟进教室学习”,“你必须考上大学”,“是笨鸟就要先飞”等非理性信念,己成为学生产生情绪困扰的根源之一。外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就存在一种重认知,轻情感的弊端,“按成绩好坏对学生分优劣”,“不喜欢成绩不好的学生,甚至鄙视其思想人格”这种失衡的现象导致学生厌学,身心健康受损,性格发展偏激,个性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

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调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效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由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所引发的无数血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高中生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有以下特征:愉快情绪出现的次数与强度不如不愉快出现的次数多,强度大,他们处于典型的烦恼增殖期,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明显,易激动,不稳定,为了获得别人的接受,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感受,将外显行为转为压抑,但对自己的负向情绪无力排除,而持续不散的劣性情绪将会成为下次不愉快的原因,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情绪问题日益严重。

在认知方面,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日趋完善,尤其是认知的核心成份——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的地位,辩证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自我意识日益明显,感悟能力较突出,自我实现的愿望更强烈。但思维上仍有片面性,易激动,常有不合理信念。在相似的情境下,由于认知结果的不同,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表现心理和行为的特殊性。

二、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及目标

1、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为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1998年国家教委对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了全面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对初中生开设了心理健康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由于初中目前严重缺乏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导致该课程未能完全发挥效能,又由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仍由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部分构成,并未涉及到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故现阶段,思想政治课不是实施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当然也不能排除哲学对学生世界观的培养)。

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紧张的课程量,另外加设心理健康学科教学是行不通的。那么,学校政教处作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专职业部门,在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中,便必须肩负学生心理教学的重大责任。高中政教处一直施行的那套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案,便必须由新的课题所取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政教处的成员之一,是学生心理上、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引路人,也是现阶段,现有条件下的高中教育中,对学生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切实提高高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是目前高中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学,健全学生人格的当务之急!

当然,作为政教处下属机构之一的保卫科,也应该由过去的强压式教学向心理引导式教学转化。有条件的学校若能开设学生心理咨询处,请心理研究专家导航,那定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高中生心理教学,要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心理情绪健康的原则,学会辨别认知系统中理性与非理性信念的区别,掌握与之辩驳的方法与策略,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去帮助自己和他人,从而实现:

1、解决因心理冲动,压抑,郁闷而引发的情绪及行为障碍,加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2、逐步确立一个实际的、合理的、宽阔的人生信念,以宽容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对待社会、自己和他人,加深对人生意义的正面理解。

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客观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认识,情感,行为各方面去适应社会,有效地面对生活。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交心谈心法

高中生特殊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不接受捆绑式的棍棒教育,也不喜欢叨唠式的说服教育,他们需要的是朋友,真正的可以进行心灵倾诉的朋友。

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要想以交心谈心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正确引导学生,那必须十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甚至是学生的家庭,学生成长的历程等,平时要有意识地建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充分的第一手材料。试想,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你会对他进行心灵倾拆吗?

当然,除了掌握学生资料外,班主任还应有耐心和爱心,必须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热爱。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植根于爱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空洞、冷漠的说教,既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更不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也起不到教育作用。

2、课堂(主要指组织活动时间)讨论法

每周一节的班级组织活动,是对学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时机。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情境)各抒已见,展开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认识。它的优点主要有:第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发言,确实把握该生心理的基本情况,以备建学生心理档案;第三,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中,获得了一种心理体验,也接受了一次心理教育。如何对前不久发生的哄动全国的捶死母亲的案例进行讨论,可对学校生活中所常见的学生心理痼疾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能找出产生这些毛病的根源,并能够在心理上接受一次良好的教育,激发学生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决心。

3、材料引导法

一则动人的故事,一篇感人的文章,都能使人的心灵产生震撼。同样,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先进事例的鼓舞,先进人物的榜样,多让学生阅读积累能正确引导心灵心理的材料,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导致恶果的反面材料,也能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如组织学生阅读《心灵鸡汤》,阅读一些杂志刊首语中鼓舞心灵或寻找心灵弊端的语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

4、学科教学渗透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动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使其学科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学可以被整合到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作用落到实处。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择和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文章所描写的人的心理情感变化,以及由这种心理所引发的一些行动等,也可承接文章知识展开人生意义,人生观的讨论(如第5册《人是什么》的教学)。此外,在作文课上,确定有关“意志、品质”的主题作文,着重要求学生描写自己的心理体验。在政治课上,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通过各门学科的多向结合,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强化情绪的可控性,而且能满足学生正当的情感需要,使他们愿学、会学、乐学。

当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一个班主任,几个任科教师或者一个政教处,一所学校这都是远远不够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抵制社会各种变异观念的侵蚀和蔓延,创设良好的健康的育人环境。当然,企盼更多的心理专家,教育工作者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一步的加强探索和研究,也是广大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的关键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