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史记读书笔记 1000字

如题所述

读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在探求其心智的源头和演变,观山河所以存,观生民所以养。无数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这每一条的轨迹都与我的生命有关。个体生命会消融,而他的影响已留在周围人的生命里,记载在史书里,熔铸在历史遗迹里,遗落在他曾如此热情地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上。这种影响在无限广阔的时空里传播、增长广大,在冥冥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仁人志士的产生,往往是受了前人的影响。翻开一本发黄的史书,不觉入胜,我祖先之中,竟有如此伟大之人格生活于此土地之上,从而立志奋发,会聚群英,内成就一代豪杰,外开历史之新篇章。对真理的追寻通过历史薪火相传。一个民族真正的进步也常来自于对其历史文化的重新解读。失去了历史的坐标系,发展就失去的方向。读《史记》的前四篇本纪,荡气回肠,浩然大公,如《周易》中乾坤二卦,统领六十四卦,而有一种立于源头俯瞰变化的超越感。这四篇本纪描述了一个恢宏的上古世界,充溢着人文精神,纯朴的先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勉开创了后代历史的基业。德行是这里最高的标准,对崇高精神境界的仰望,对至善的探讨追寻,为民族的付出,对生命的尊重构成了先民的精神世界。我们会怀疑,这样一个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吗?尤其是近代以来,遗古派的思潮开始出现,但这并不妨碍这四篇本纪对先民精神面貌的展现。且不论《史记》记载的真实性已多被考古发掘及文献考据证实,对于其中无法证实的一部份,《史记》的文字即使不准确也可由之作模糊的推断。我们不妨引入“文化的真实性”这一概念,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也许有误,也许这一故事为后人层累式的构造,但恰恰是这一构造而不是精确的历史事件影响了后人对世界的看法。尧舜也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伟大,而其作为中华文明德行的楷模、人文精神的源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尧舜也许是假,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却是真,是无数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对人性的呼唤。因此尧舜于后代知识分子的心中却是真实存在的,与此相关的众多仁人志士的终生付出及对文明进步的推动是无法被考古发现所消解的。因此尧舜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更多的不是这样两人本身的存在,而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面貌。我们可以说,每个以尧舜为精神楷模而追寻理想世界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尧舜的化身,是这个“文化的尧舜”的一部份。尧舜是一种抽象的文化潮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符号。个每个文明传统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历史观,许多现象只有从这一民族本有的世界观、历史观出发,才能理解其意义和价值。自家人说自家话才最亲切有味,若讲外乡话则显别扭。如理解中国历史,首先应了解的就是儒家的史学传统并佛教和道教对看历史的维度。更进一步,任何对历史的判断都基于一定的文化立场,如现在我们的立场就常是科学的立场,但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会不断变化,也只是观察问题的一个角度,至少不能以之取代人文之纬度。文化是精神与物质的总合,楼于烈先生将其分成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四个侧面。文化基于一群特定的人的生命体验,即非为所有人所体验到,亦非一种永不更改的体验。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道教徒、印度教徒,他们对历史的看法都带有自己文化的特点。如果承认个体生命体验的平等性,也应承认文化的平等性。承认此平等性之后,才能展开文明的对话。对话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是一种现象,一种生命体验,双方在对话中互相学习,完善着自己。这种对话是可能的,因为没有永恒不变的某种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自身都在不断调整、进步。从历史上看,这种对话恰恰是进步的源动力。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3
我晕,楼上的那位,你的字数有1W+++了,我给楼主一个,望采纳 《史记》读书笔记 一、项羽本纪 1、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3、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 心。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6、“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从某一个层面来讲,我很欣赏项羽这个人。譬如,他的英勇善战。再譬如,他的凌云壮 志。然而,他,终究不是一个完人,他亦是有他的缺点。若非,他也不会落得死无全尸的下 场。 对于他“不学一人敌,只学万人敌”的这一点,我很是佩服。可是,他并不是那种刻苦 努力的人,也没有十足的毅力去学习,这样的项羽,不是我所敬仰的。我们不是生于古代, 也并非生于战争年代,不需要习武,不需要练功。我们也不可以学习只为了“足以记名性” , 我们学习是为了有充实的基础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是生于和平时代的我们的责任。 我们学 习,是要勤勤恳恳的,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像项羽一样只有一分热情。 项羽想要称霸的念头在他很小的年纪就显现出来了, 从他发出将秦始皇取而代之的宣言 以来,他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进军。这一个过程中,他通过杀人来夺取权力和兵力,个中原因 是有几分迫不得已,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杀戮毕竟不是一个正当的途径。究竟项羽是不是一 个心狠手辣的人呢?鸿门宴上,他不顾范增给他使眼色,放了刘邦一马,这表示他还不是那 种将人赶尽杀绝的人。但,他为了逼迫刘邦就范,又会起了烹食刘邦父亲的念头,这样的项 羽,难道不是狠心的吗? 我对项羽破釜沉舟这一做法实是十分敬佩。 有这种胆量和气魄的, 历史上能有几人?置 之死地而后生,大概也有一点破釜沉舟的意境吧。不是谁都有勇气断自己的后路的,只有视 死如归的人才敢于使用这样的计谋,来逼使将士们殊死一战。 最终他的梦还是碎了,但是他永远是曾经意气风发的西楚霸王。 二、孔子世家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 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 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3.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
斯滥矣。” 4. 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 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 6.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被尊为“圣人”的孔子有一个并不是拥有一个好的出身,但我们不以出身来评价一个 人,因为他的学识他的政治观点都足以让所有人忘记他的身世。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 可以像孔子一样古往今来都名满中外。最令我讶异的,当属在韩剧中出现的一幕:小孩子在 车上背诵《论语》 。这不仅让我发现了孔子的伟大,而且觉得我们中国人在熟读《论语》这 一方面却比不上韩国人。 孔子确实是一个圣人。他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有很多珍贵的理论是可以 流传至今的。稍稍接触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有用的道理。我的确很敬佩孔子,因为他是一 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东西不比老子的深奥,不如庄子的飘逸,但是大多数的人都能够轻易 读懂, 明白透彻。 这样, 才能将这些知识道理传播给大众, 而不是少数人。 就现在流行的 《*** 解读<论语>》来说,就很能说明孔子的伟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就连很多伟人也无法配上这句话,但是孔子是当之无愧的。 司马迁说得不错: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古往今来, “ 能有几人配得上“圣”这一个名号,我们也可以从史书上知道,“诗圣”之类的某一方 面的圣人还是存在的。但是,孔子的圣人,而不是“学圣“智圣”,前面不用加任何名 词,因为他是至圣! 三、李将军列传 单从《史记》的角度来说,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是过高的,但是就李广本身而言,他还 算是一个一代名将。列传开始,就对李广的英雄形象加以塑造。 “帝曰: ‘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 李广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遭遇了很多的坎坷,在这方面,司马迁不免与自身联 想在一起,因而会惋惜同情李广的一生,自然评价就过高了。李广是个英勇善战的人,这一 点从他的显赫战绩中可见一斑。 但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功绩而得到应有的奖赏, 这是因为朝 中皇帝的宠信都排挤他,这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 李广的胆略是实在让人佩服,然而他也许真的
生不逢时,不能得到高官厚禄。对于李 广治理军队的方法, 我个人觉得有些值得赞赏, 有些是不得当的。 李广从来不谨守规章制度, 但我认为军中保持纪律是必要的,这样才不能使得军心涣散。李广为人廉洁,得到的赏赐总 是全部分给他的部下, 这一点我很是欣赏。 这样, 他和士兵们同吃同喝,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正因为他乐于分享,所以他当了四十多年的官,到头来家中没攒下一点钱财。 李广可以说是倒霉的一个人,因为他出征了好几次,可最后别人都有赏赐,他却劳而 无功。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天意弄人;但另一方面, 他本身的原因也使他命运坎坷。 最后, 李广自刎而死。他部下的官兵都伤心痛哭,百姓都为他哀悼。我想,就算他一辈子官运不是 亨通,但他起码是百姓喜爱的将军,这也够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在阅读《史记》之时,有如穿越时空,遥望古老中国的风雨。而能够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主要凭借着司马迁在《史记》里倾注了丰厚的情感,融入了对英雄的讴歌,也有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满了强烈的爱憎之情。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的,公正的记述,不要求抒发情感。然而读着《史记》,你会很容易的跟着司马迁的思绪,为那些泪满襟的悲剧英雄感动,惋惜;又为那些奸佞的小人愤慨,汗颜。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所以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著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