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自我调整心态

人是最难管理的动物,方方面面都会有些争议,一些不同说法,人多会比较杂,我刚接触管理比较茫然,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中层管理者只有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处理好“心态问题”,才能担当起中流砥柱的角色。企业高层领导一般是站在经营者或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看待成本、利润、发展,而中层管理者往往没有高层看得远、想得深,也往往没有高层那么有责任心。中层管理者的“自我绩效”和“自我保护”意识较为严重,认为自己只是为老板打工的,企业效益、单位形象、公司发展与我何干。再加上受自身心态、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中层管理者的心态也比较复杂,见到好处时,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发现问题时,或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或归罪于上级、下属、同僚、环境,或归罪于变化、速度、政策、收益,这往往都是外因造成的。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一些来自中层管理者的抱怨:“老板特赖、同僚太坏、班子极散、部门倒班”,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因而出现了推诿、扯皮现象。“上面急,下面望,中间有个顶门杠”不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吗?这种归罪于外的消极思想对中层管理者作用的发挥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作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我们应树立“我是老板”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建立与下属正常的工作关系,在工作中为下属做好表率,并且及时改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工作。
■正确的责任观——“老板意识”
  由于企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变化和客户价值的不断显现,企业的决策层除了要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外,还需要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已实施的各项战略决策。这同样也迫使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要在立足企业和兼顾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应变,大胆求变,超越自我,充分发挥其中层管理者的影响力,通过有效的战术变化,将高层决策、组织目标与业务流程中的操作执行有机地链接起来,努力提高企业高层决策的可行性和时效性,把高层的领导意图和战略决策更好地贯彻到执行中。
  有人曾把企业形象地比做一个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犹如人的大脑,要把握方向、构筑愿景、策划战略;中层则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指令和完成操作,并指挥四肢即基层有目的地选择执行途径、优化工作流程,将高层的领导意图和战略决策更好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中层管理者看成是老板的“替身”,是老板的“喉舌”,也是支持大脑的“脊梁”。如果支持大脑的“脊梁”发生了病变,势必造成肢体和躯干的活动障碍,甚至出现整体的“瘫痪”。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就成了摆在高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责任观。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中层管理人员往往代表着整个企业或整个部门的利益,因此,我们应具备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以及很强的“老板意识”,即“我就是老板”的意识,而不应仅仅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打工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