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角斗场,原名弗拉维圆形剧场,又译为罗马斗兽场、科洛西姆竞技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建于72-80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扩展资料:
罗马角斗场建筑特征:
罗马斗兽场是在72年,罗马皇帝韦帕芗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修建而成的。围墙共分四层,均有柱式装饰,依次为塔斯干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科林斯壁柱式,也就是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种柱式。科洛西姆斗兽场以宏伟、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
斗兽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
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马斗兽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1、地理位置
罗马角斗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台伯河东岸,为古罗马的象征。
2、建设时间及面积、容量
罗马角斗场建于公元72-79年,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作劳役,用工8年完成。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可容纳9万观众。
3、建筑形状
角斗场是一种平面为椭圆形的建筑物,中央一块平地作为表演区,周围看台逐排升起。角斗场中央是用于角斗的区域,长轴86米,短轴54米,周围有一道高墙与观众席隔开,以保护观众的安全。在角斗区四周是观众席,是逐级升高的台阶,共有60排座位,按等级尊卑地位的差别分为几个区。
4、建筑历史现状
罗马大角斗场规模最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景观宏伟。经历了2000年风雨侵袭的圆形角斗场,其围墙已有半壁倒塌。角斗士和猛兽生死搏斗的场地已残破不堪,当年建成的地窖也露出地面,然而四周的看台还保存得相当完整。
5、建筑意义
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而建的,甚至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型体育场的建筑。
扩展资料:
大角斗场建在几座小山之间的谷底,基址本是尼禄皇宫花园里的人工湖。角斗场长轴188米,短轴156米,周边长527米,
观众座位以62%的坡度升起,约60排,分为四区。前面是贵宾席,中间是骑士席,后面是平民席,可容5万人。最高处有一圈柱廊,可供管理篷顶的人休息。
表演区椭圆形,长轴86米,短轴54米,奴隶们在这里表演角斗或斗兽。 表演区与贵宾席前沿有5米多的高差,注水后可以表演水战。兽槛和角斗士的预备室在表演区的地下,那里有排水管道。
支承观众席的是三层放射式排列的筒形拱和沿外圈回环的拱顶。前者每层80个,与此相应,在立面上周圈一律形成三层券洞。底层券洞是出入口,观众对号进入,顺着设在放射形拱内的楼梯登上预定的座位区。各区观众集散互不干扰。
立面各层用券柱式作装饰。总高48.5米。底层用多立克柱式,二层爱奥尼柱式、三层科林斯柱式(见古典柱式)、四层为实墙。券洞口立雕像。最上面的檐口有垂孔洞,木杆通过孔洞立在插座上,木杆上端缚缆绳张挂篷顶。
立面用灰白色的灰华石。结构的主要承重部分也用灰华石,其次用砖和较软的石头。拱顶和上层的承重墙用混凝土,骨料里添有浮石,前三区的观众席用白大理石做成,最后一区为木构,以减轻对外墙的推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角斗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