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昭是哪里人

如题所述


陈学昭
陈学昭(1906.4.17—1991.10.10),女,汉族,原名陈淑英、陈淑章,笔名学昭、野渠、式徽、惠、玖等。浙江海宁人,祖籍河南潢川。中国作家、翻译家。曾参加浅草社、语丝社等文学团体,1935年获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东北日报》副刊编辑,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名誉主席。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
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春茶》,诗集《纪念的日子》,散文集《倦旅》,文学回忆录《天涯归客》《如水年华》,短篇小说集《新柜中缘》,译著中篇小说《阿细雅》等。
中文名:陈学昭
别名:陈淑英、学昭、野渠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海宁
出生日期:1906年4月17日
逝世日期:1991年10月10日
职业:作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法国克莱蒙大学
代表作品:《工作着是美丽的》《春茶》《倦旅》《忆巴黎》《天涯归客》等
职务:作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陈家埭一个教师之家。自幼爱好文学,七岁入私塾。
民国三年(1914年),入县立初小。
民国八年(1919年),升人海宁城区第一女子高等小学。
民国九年(1920年)九月,进南通女师预科就读。
民国十一年(1922年),转学到上海爱国女学文科。
民国十二年(1923年),发表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获上海《时报》征文比赛第二名。曾参加浅草社、语丝社等文学团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倦旅》。同年夏到北京大学旁听,这期间在京沪两地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散文。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赴法国留学,兼任天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上海《生活周报》特约撰稿人,也为《国闻周报》写稿。曾在《时事新报》《浅草季刊》《妇女杂志》《新女性》《语丝》《京报副刊》《晨报副刊》《文学周报》《申报·自由谈》《朝花旬刊》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和诗。由于投稿,认识了戈公振、鲁迅、茅盾、周建人、章锡琛、瞿秋白等文坛前辈。
民国廿十年(1931年),进入克莱蒙大学文科。
民国廿三年(1934年),十一月获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民国廿四年(1935年)初,回国。
民国廿五年(1936年),随丈夫何穆前往南昌。
民国廿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十月离开南昌到达重庆,随何穆到涪陵一所后方医院。
民国廿七年(1938年)六月三十日,从重庆出发,经成都转去西安。七月二十七日达到西安,八月六日到达延安。
民国廿七年(1938年)八月十六日,进入“文协”,不久被分配到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十一月,开始在重庆《国讯周刊》发表《延安通讯》系列报道。
民国廿八年(1939年)二月,《文艺战线》在延安创刊,陈学昭为编委之一。
民国廿九年(1939年)八月,因何穆调离延安,随之前往重庆。同年九月,《延安通讯》刊登十五篇后,因稿件被国民党当局扣压,遂计划由三联书店出版单行本,书名改为《延安访问记》,但未成,书稿被查抄,后由经理黄洛峰带往香港,1940年7月由香港北极出版社出版。
民国三十年(1940年)初,国民党政府在南温泉附近举办妇女训练班,宋美龄主办,实际主持工作的进步人士刘清扬请陈学昭前往介绍延安妇女的情况和自己的见闻。之后宋美龄派人送来120法币并邀请参加茶话会,陈学昭均予以拒绝。为防报复,她和何穆重返延安。
民国三十二年(1942年)五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在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学习,8月与何穆离婚。秋,担任《解放日报》四版编辑。年底,参加大生产运动,每天纺线三小时以上。着手写作《工作着是美丽的》。
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一月调中央党校四部当文化教员。
民国三十五年(1945年),国民参政会黄炎培、傅斯年、褚辅成、赵超构等六人到延安参观访问,陈学昭参加接待。同年7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9月中下旬离开中央党校,10月初离开延安赴东北。中央原决定陈学昭去法国参加国际妇联活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7年)三月,随军撤离延安。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到西柏坡,后又往哈尔滨。
1949年3月,在北平参加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席团成员。3月,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册出版。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10月任浙江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11月任浙江大学党支部书记兼中文系教授。
1951年,任浙江省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1952年,到茶区体验生活,后在此基础上写成长篇小说《春茶》,1957年出版。
1957年,出版长篇小说《春茶》;同年被错划成右派后,到杭州大学图书馆作资料工作;在艰难境遇中,写成《春茶》《工作着是美丽的》二书下卷初稿。
1979年2月,平反并恢复党籍。
1991年10月10日,在杭州逝世,终年85岁。
文学风格
早期
从20年代起,陈学昭曾写过不少散文,结集出版的就有《倦旅》《寸草心》《如梦》《烟霞伴侣》等。对当时有些受过“五四’’的洗礼,却又找不到前途的迷惘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具有一种典型的意义的,因而引起过不少读者的注意.她又以文字的清新委婉,写景的活泼和富于感情色彩,给人们留下了印象。
从她第一部散文集《倦旅》首版到赴法留学期间,陈学昭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共先后出版了《倦旅》《寸草心》《烟霞伴侣》《如梦》《忆巴黎》等5本散文集,创作了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南风的梦》。她创作的散文,精神上弘扬个性、追求独立与自由,整体风格以从容温婉、细腻缠绵而略带迷惘感伤为主。她在作品中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精神得以充分的张扬,其前期作品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富有自传性质的心灵吟唱和独白。“作品文本的叙述话语、叙述方式、叙述节奏、题材内容等都闪耀着女性作家特有的自传性光芒。”陈学昭前期的作品大都她自身经历与体验的写照,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后期
她个人创作后期(文革后),文章有思想,有观点,但没有个人情趣,没有个人性情,也没有个人艺术风格可言。写作,成为个人执行的革命集体行动,创作个性的淡漠。随之而来的是她作品中生活细节的丢失,早期作品中的从容委婉、细腻缠绵和迷惘伤感消失了,更多体现为真诚简单、朴实无华的风格。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毛泽东:既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
何南:陈学昭是个很让我惊讶的女作家,就追求自由、独立的气质而言,她有些接近男作家中的郁达夫。也许九泉之下的她不一定认可,但在我看来,她青年时代的灵魂中确实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自由、独立、博爱情怀,是个在精神上游走在边缘,不愿意归属任何政治阵营的独立文人。
丁玲:你年轻就如一枝早熟的春兰,峭然挺立在石山上。闲花野草可以趁春风灿烂一时,而你却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于晚秋。
人民网(《美丽的一生》):她的外表形象是美丽的,她的文字特别是散文是美丽的,她的善良心地、道德情操和对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是美丽的
沈虎根(浙江省作协顾问):《工作着是美丽的》是写她自己的一生,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最成功的作品,文学史上是里程碑,写知识分子怎样走上革命道路。她感到有生之年生活的第一要事就是不停写作。文革结束后的十多年里,她创作了一大批作品。
薛家柱(一级作家):她的作品,她的人品,她的道德文章,绝对是我崇拜的,所以经常到她楼里去谈,谈她的人生经历和她自己的问题。那个时候她的腰椎已经不很好,身体很差,但她永远觉得自己要工作,所以说工作着是美丽的。
周巍峙(中国文联主席):她是我知道,也是我崇拜的人。
亲属成员
丈夫:何穆,中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
女儿:陈亚男
轶事典故
困境重生
陈学昭在“五四”时就是一位以优美散文闻名的女作家。陈学昭在1949年分别被选为全国妇联的执行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作协的委员,选择回乡浙江工作。1957年,因为一句“省委对文艺工作不够重视”,就此被打成右派分子。之后,陈学昭又被责令到绍兴县文化馆当扫地抹桌的清洁工,黑夜看管房子。回杭州后,她被分配到杭州大学图书馆工作,一有机会,还是到茶乡贫农家或到工厂体验生活。
独立之辩
一次,鲁迅说起了外国小说《娜拉》,说:“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娜拉走后的出路在哪里?我看弄得不好,结果她只好回家来。”他望着陈学昭问:“你看怎么样?”“说不定,也许,也许,她真的只好回家来!”陈学昭回答。鲁迅接着说,做一个中国女人,要能够忍受一切打击,提防从暗处飞来的冷箭。他比喻着:“一个有弹力的垫子,坐下去它被压扁了,但一放松,它就立刻弹了起来,恢复原状。做女人要坚韧,依靠自己才能谋得解放。”
陈蔡感情
蔡柏龄是蔡元培的儿子,长期生活在欧洲,当时在巴黎大学物理系学习。他十分仰慕陈学昭,曾和姐姐登门求见。在《工作着是美丽的》一书中,张德伟其实就是蔡柏龄,蔡柏龄虽然不曾向陈学昭表达过爱慕,却很满足于那样的状况。
后世纪念
《我的母亲陈学昭》
《我的母亲陈学昭》一书是陈亚南思念母亲所做,该书讲述了她与母亲间的事情。
陈学昭故居
陈学昭故居,在浙江盐官镇北门外陈家埭上,四堵高高的老砖墙围着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和周围新式的民宅有点格格不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