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一下,还有出自哪里

出自:《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孔子。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扩展资料: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9

出自:《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孔子。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扩展资料: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9
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那里,人文学科便已基本形成,并且被确定为四大科目,即所谓文、行、忠、信(参阅《论语·述而》),这四大科目,换一个说法,就是所谓德行、言语、政事及文学(参阅《论语·先进》)。而且和前述古希腊时代一样,孔子也主要是通过和学生们的轻松愉快的对话来实施这些人文科目的教育的。说到孔子实施这些人文科目教育的内容,从《论语》看,大概主要是《诗》、礼、乐;至于其顺序则基本上是先教《诗》,再教礼,最后则是教乐,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这样:用《诗》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礼来作为学生行为的立脚点,用乐来完成学生的自我修养。从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孔子的人文教育讲究的是首先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他看来,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某种学养,并且因此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参阅《论语·雍也》)。这两点结论还可以从他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见《论语·雍也》)这句话中得出有力的旁证。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这四项:
第一“文”:包括了知识、文章——广义的文章.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的一大篇文理.狭义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这是后世观念.在春秋战国时候,文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识及文学.
第二“行”:文章好,知识好,充其量变成文人.学者们要注意,古人早就有“文人多无行”的说法.所谓文人多半无行,就是说,知识多了,正理、歪理,条条有理,因此凡事满不在乎,便成了“名士风流大不拘”.还有,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业.看中国三千年来文学史,文学造诣高、诗辞歌赋都行的人,在事业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以诗人来说,社甫、李白等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大成就.在功业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文学是好的.不过像唐代几个皇帝,文章诗词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诗作得非常好,不过他不肯作,书法也好.所以唐代文学好,是帝王们提倡的.宋朝的儒家,理学讲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响.赵匡胤本身就内行,所以说转移社会风气在于一二人者,但不是你我一二人.这从历史上可以得到很多证明.但有功业的人,他的丰功伟业又往往盖住了文学上的才气.所以孔子四教中的“行”,也不是单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
第三的“忠”:不是唐宋以后所讲的忠于某一个人的意思.孔子讲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
第四“信”:就是有信义.
这是孔子教育的四个重点.
第4个回答  2013-07-19
孔子教导弟子,文行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