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巩固统一在北方和南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如题所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巩固了统一的成果,使大秦帝国声威远播。 一、政治措施 1、确立皇权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子孙千世万世永保帝业。从此,“皇帝”便取代了“王”,成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为了显示皇帝的崇高地位,规定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大印称“玺”;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2、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职责分别是协助皇帝掌管天下政务、军务和监察。三公之下是九卿。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具体负责中央九个部门的行政事务,与三公共同构成皇帝实现最高权力的手臂。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以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 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余郡。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等。郡守掌管全郡政务,郡尉掌管郡中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或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另设县尉掌管军事,设县丞协助县官并负责司法。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管司法和征税,游徼管理治安。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是里,设里正和监门。郡县的长官亦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二、经济措施 1、制定新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黔首)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在此基础上,废除爰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与此同时,秦始皇也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完善。新的赋税分为田租、算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算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一百二十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制定的基本国策。秦始皇把重农抑商作为治国的根本方针,并且称之为“上农除末”,向全国公开宣布。公元前219年,他在琅邪台石刻中说:“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公元前215年在碣石石刻中也说“男乐其畴,女修其业”。所有这些,都说明秦始皇非常注意“上农除末”。上农就是鼓励农业和手工业,除末则是打击商业以及其它与农业无关的经济活动。 3、统一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各地原来流行的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新币。新币分为两种:一为黄金,以镒为单位,每镒二十两;一为铜钱,圆形方孔,直径一寸二分,有“半两”二字,重如其文。全国币制的统一,克服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此后,秦“半两”所奠定的圆形方孔钱的模式,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4、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制度混乱,计量单位很不一致。如秦国一斗合今二千毫升,魏国一斗合今七千一百四十毫升。这对商品交换和人民生活都是不利的。因此,秦始皇在灭六国后,下诏统一度量衡。统一的办法是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在秦国旧有的度量衡上加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或制造新的度量衡器,在上面刻上诏书,推广到全国各地。 三、军事措施 1、统一岭南 所谓五岭即指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境内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庚岭。五岭以南的地方被称作“岭南”。这个地区在战国末期生活的民族主要是刚刚进入奴隶社会的“百越”人。为了把岭南地区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对居住在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秦军因运粮因难不能获胜。为了解决秦军的粮草供给,秦始皇令史禄开凿灵渠。秦军得到增援,很快打败了越人。公元前214年,越族军队夜半偷袭,杀死了尉屠睢。秦始皇又派援军,最后终于获得全胜,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2、开凿灵渠 工程大约从向岭南用兵开始,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通航。初名“秦凿渠”,也叫兴安运河。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提、南渠、北渠、秦提、陡(斗)门等设施。灵渠的陡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设施。灵渠既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联结起来,对于加强岭南与内地的联系,促进岭南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3、北击匈奴 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巡视北边,亲至上郡,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接着派兵越过黄河,夺取了高阙(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即今内蒙古狼山)、北假(在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等战略要地,在榆中(内蒙伊金霍洛旗)至阴山(今内蒙包头市北)的广大地区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并重新设置了九原郡。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民三万户,到这里垦荒屯田,从事农业生产。 4、修筑长城 公元前214年开始,派蒙恬和杨翁子督修长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筑成西起陇西郡的临洮(甘肃临洮县三十里墩),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的城防。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 5、收缴兵器 秦始皇统一之初,面临着兵器过剩的重大问题。六国军队被消灭,但他们所使用的兵器却遗留下来。这些兵器或保存于官府,或散落在民间,都成为过剩的东西。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对统一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了杜绝后患,秦始皇决定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铸为十二金人。此项工作进展较快,大概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宣告结束。 6、防止各种反抗活动 “坠名城”,“迁豪民”,即拆除六国故地大城市的城郭,将六国贵族和富民迁离本土,防止他们串通起来,凭借这些城郭从事反秦活动的可能性。巡游四方,耀武扬威,严刑峻法,防止人民的反抗。 四、文化措施 1、统一法律 秦代的法律共有四种形式:一是法律条文。如《田律》、《仓律》、《关市律》、《军爵律》等。这是秦律的主干,具有最高效力。二是解释法律条文的文献。如《法律答问》等。这是对律文的补充,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三是地方政府发布的文告。这种文告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四是对审理案件准则和法律文书程式的规定。这四种法律形式对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2、统一文字 秦统一后,文字紊乱不仅妨碍着文化交流,而且给朝廷政令的下达和地方信息的传递造成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公元前221年,下令对“六国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国原来的文字为基础,废除与秦文不合的文字;简化字形,将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以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和胡毋敬的《博学》为范本,在全国推广。后来程邈改进的隶书比小篆更容易书写,秦始皇也予以推广。从此,小篆和隶书成了全国通行的字体,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思想。 秦始皇在消灭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把法家思想和大一统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希望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为此,他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宣传天命观,宣传法制精神,宣传秦朝统治的合理性。对于不利于秦朝统治的“异端邪说”,则予以无情的打击,甚至酿成“焚书坑儒”的悲剧。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焚书”的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秦始皇极为恼怒,下令追查,共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杀在咸阳。 4、端正风俗 除统一文字和统一思想以外,秦始皇在文化方面还采取了“端正风俗”的措施。具体些说,就是倡导“礼义”,反对“淫逸”,提倡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就很注意整顿风俗。统一后,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公元前219年,他来到号称“礼义之邦”的齐国故地,看到这里风俗典雅,便在《泰山刻石》中予以表彰。公元前210年,他来到越国故地,看到这里淫逸之风较盛,便在《会稽刻石》中予以批评。为了提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他甚至把端正风俗与灭六国相提并论。通过“端正风俗”的活动,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得到了调整,出现了“行同伦”的结果。 五、交通措施 1、统一道路系统 战国时期,各国道路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如赵国的道路以邯郸为中心向外辐射,齐国的道路以临淄为中心向外辐射,楚国的道路则以郢为中心向外辐射。各国路况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秦灭六国后,把全国各地连成了一片,咸阳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原来各国封闭的道路体系,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统一的道路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秦始皇在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之后,又对全国的交通进行了总体规划,下令修筑了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和栈道,形成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通过这些交通网络,将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 2、修驰道、直道、五尺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所谓“驰道”,即驰骋车马的大道,路面经过特殊处理,相当坚固,宽度达到五十步(合今六十九点三米),每隔三丈种植松树一棵,看上去很壮观。秦代的驰道主要有两条,一条通往齐燕故地,即今河北、山东、辽宁一带;一条通往吴、楚故地,即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一带。也有通往三晋地区(韩、赵、魏故地)的驰道。驰道修成后,相当于现在的高速路,成了全国的大动脉,极大地便利了交通。除驰道外,秦代修筑的道路还有直道、五尺道、新道和栈道。直道是秦始皇为经营蒙古高原地区而于公元前212年派蒙恬主持修筑的。这条道路从咸阳北边的云阳出发,经淳化县的林光宫,沿子午岭主脉北行,至定边县南,再由此折向东北,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经东胜,过黄河,直达包头西南的九原郡治所,全长一千八百里,是从咸阳到九原最捷近的道路。五尺道分布于云南、贵州地区,因道路的宽度为五尺而得名。新道筑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的道路。至于栈道则是筑于深山大川边缘上的道路。这些道路与驰道相互配合,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现在我国长城以南以西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都被包括在了这个网络之内。 3、统一车轨 在统一道路系统的同时,秦始皇还对车轨进行了统一。战国时期,各国道路宽窄不同,车辆种类繁多,车轨尺寸混乱。秦统一后修筑了驰道、直道等统一规格的道路。为了保护路面,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六尺即相当于现在的138.6厘米。当时陆上的交通工具除马之外,主要是车。车以马车为主,其次是牛车和其它类型的车。车轨统一后,无论是什么车都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交通大道上畅通无阻。统一车轨是在统一道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道路系统没有统一,统一车轨的事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统一车轨是统一道路系统的继续,或者说是它的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9
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哪里垦田戍边,后来修筑了万里长城。 南方: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9
建了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