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说《史记》人物传记的特点

如题所述

统观 《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大抵可见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封建统治者的恶行,特别是对西汉王朝统治者上自皇帝下至酷吏,都能不虚美,不隐恶地予以大胆深入地揭露和讽刺。如对高祖刘邦,除肯定他灭暴秦、平内乱、重新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之外,也真实地描写了他的虚伪、狡诈和无赖相。起义前,他在家乡“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起义后也无大改变,“慢而侮人”,“入咸阳,欲止宫休舍”。作了皇帝,曾当众问他父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二兄)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一副小人得势的嘴脸。再有楚汉彭城之战时,汉大败,“大风从西北而起,……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极真切地表现出其贪生残忍,所谓“受命于天”的皇帝,不过如此而已。再如对武帝,原作《今上本纪》,据东汉卫宏说,是触犯了武帝的忌讳,被“削而投之”了,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但毕竟见不到具体内容,然而《封禅书》、《平准书》中揭露他迷信方士装神弄鬼,屡屡受骗而不悟;穷兵黩武,侈靡挥霍,当财政匮乏时,又任用一批官吏大肆向民间搜刮,则是实实在在的。又如所作《循吏列传》,五人之中无一是汉代人,而 《酷吏列传》所载则全部为汉代人,其中除号曰“苍鹰”的郅都以及宁成是景帝时官吏外,余九人皆武帝暴政的执行者。像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却最受武帝信任。他治狱时,全看武帝眼色行事,“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杜周也如此。当有人责问他:“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他则回答:“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义纵任定襄太守时,一日竟“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少时椎埋为奸”的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扑郡中豪滑”竟“连坐千余家”,二、三日内,大肆屠杀,“至流血十余里”!西汉法律,春天不行刑杀人。对此,他甚至“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但却“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另外,揭露吕后,写她在高祖死后专权时,居然将所怨恨的戚夫人“断手足,去眼,煇耳,饮暗药,使居厕中,命曰 ‘人彘’。”其凶残无人性连她的儿子孝惠帝见了之后都“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 ‘此非人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如此直率而深入地揭露、抨击当代统治者的丑恶,在正史中可谓绝无仅有。 第二,较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反抗。这在《秦始皇本纪》中,固然写出暴政之下百姓的苦难,如秦二世即位后,葬始皇时,“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就是汉朝百姓深受的剥掠也仍然多所表现。如写将军灌夫:“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所以当地百姓恨之,儿歌都唱:“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再如酷吏宁成不仅称言:“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到他得罪归家,就“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致产数千万。”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的酷吏们虽然“以恶为治,……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庐、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尽管武帝派朝廷大臣督责发兵镇压,但“犹弗能禁”,“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酷吏列传》)。司马迁毕竟是汉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成员,所以他仍要将造反的百姓称之为“盗贼”,然而,还是如实地描绘出了由于官逼民反,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图景。人们从他对于前代农民起义的领袖如何热情地予以歌颂,又可细味出他内心深处的感情。如对陈胜,不仅写入“世家”之中,充分肯定反抗暴秦首难者的英雄业绩,而且在《太史公自序》中,更热情地以“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将其与汤、武、孔子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了由他所发起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再如对项羽,并不恪守封建正统以成败论英雄。作者一方面批评他刚愎自用,残酷暴烈,坑杀秦降卒,“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错误,但同时更赞扬了他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性格直率,疾恶如仇。作为推翻秦朝的主力,作者充分肯定了他巨大的历史功绩:“乘势起陇亩之中,遂将五诸侯灭秦”,“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对他不善计谋,粗放窄量,骄傲狂疏而失败,寄予了深深的遗憾和同情。正因此,才最后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描绘了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这样英雄末路的场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