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的文化意义?

概括性强点。

清明祭祖的意义:让活人的道德更高尚!!
按照功利的观点来看,对故去的人进行祭祀毫无意义:人都已经死了,无知无觉,何必花那么多的钱去安葬?逢年过节,年年还要再花钱去祭祀。把这笔钱用来改善活人的生活,或者用于慈善福利事业,不是更好吗?

但生活的幸福,不能仅有功利。中国人传统习俗,极重祭祀,极重安葬,其目的很明确:如果活人对死人都能有如此的深情厚谊,那活人之间的情谊就更不用说了。对死人如果无情无义,活人之间的薄情寡义也就不问可知了。祭祀死者,是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现代人普遍有这样的感慨: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大大地淡化了。而人生真正的幸福在感情,不在功利。我们回忆此生,最令人感动的时刻往往是感受到他人对自己无私的爱的时候。那时真是幸福充满全身!

所以中国文化一直强调情感,不强调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如果能有真情实义,即使物质条件苦点,人生也能感受幸福。此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孝道,认为人能有对父母之爱,才会有对他人、对社会之爱,故曰“百善孝为先”。平日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幸福,父母不幸亡故,自然会伤心欲绝,自然会愿尽己所能来安葬亲人,使亲人更舒适。即使过了很多年,这份怀念之情仍然会油然而生。能对故去多年的人缅怀不已,其人之感情可谓真矣,其人之品德可谓厚矣。

中国文化重祭祀,重葬礼,其蕴藏的深义即在此。

仅仅看到钱财的花费,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祭祀,则人情势必越来越薄。薄情寡义,人活着还有什么味道?《论语》里的一则故事,值得我们好好体味: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不过,在科技理性成为人们基本意识的今天,推动清明节法定化,有必要对祭祖的传统进行厘清。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否则,祭祖传统就会同民间的鬼神信仰相混合,对亲人庄重的纪念,将异化为迷信活动;以前的祭祖活动之所以为人们所诟病,将其迷信化是主要原因。在今天“传统重建”的努力中,如果不能避免流俗,将会使祭祖传统重新误入歧途。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第2个回答  2021-03-23

风水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