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谁当过辽东经略,贡献最大的是?

如题所述

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王在晋、孙承宗、高第、袁崇焕论贡献 数孙承宗、袁崇焕,军事才能很出众,孙承宗发现了将才袁崇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1
天启年间的辽东经略  茅元仪,明湖州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止生,号石民。明末军事家,曾撰辑的《武备志》,又称《武备全书》。全书共二百四十卷,文二百余万字,图七百多幅,极具思想与资料价值。此书为茅元仪集历代兵书两千余种,经15年独立辑成。是一部是影响深远的大型综合性兵书。
  茅元仪不仅仅是军事理论家,还有相当的军事实战经验。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孙承宗两次经略辽东,他都以幕僚身份参与其事务,先后担任副将军、副总兵。
  《督师记略》就是记述孙承宗第一次经略辽东的详细经过。作者茅元仪于军事理论和实践都有丰富的经验,又是跟随辽东军务最高长官多年的高级参谋,还亲身参与期间整个过程,实在是写这本书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督师记略》中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对于我们研究天启年间的辽东经略情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熊廷弼
孙承宗 孙承宗初到辽东时,“火器手不过数十人”,虽然有熊经略所造之迎锋车六百辆,但“敝败不可用”,辽东“向习弓矢,置火器不讲至于车营,则九边英锐,无不以为耻”。
  孙承宗白手起家,苦口婆心,既向朝廷争取资源,造火器、建战车,又耐心说服辽东高级将领接受车战观念。
  车战只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随后被骑兵所淘汰,但随着火器的引入,遂在明代中期重新焕发出光彩,明嘉靖年间,俞大猷写出《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对战车的形制和战术运用作了详细的描述。孙承宗更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曾著《车营叩答合编》一书,全面介绍车营编制和车营阵法,阐述了车营的攻防战术。
  孙承宗所建立车营作战的典型特点是装备了先进的火器,以及多兵种协同作战。
  (孙承宗)曾“五修造新旧战车。合步骑以教车营”。
  “又立十大车营,以为攻战之具。”后来发展到十二车营,马步兵达九万余人,使“战辎不得不亲,马步不得不合,将卒不得不联,炮矢更番分合便捷”。
  除了装备火器外,孙承宗还进行了以车营火器为主的多兵种协作训练,“其用火(火器)在用叠阵,合水、陆、步、骑,舟、车、众、寡,奇、正之用火,无一非叠阵。”
  孙承宗车营队伍中,将车兵、骑兵、步兵、弓兵、炮兵、火器兵有规律的编在一起,形成阵法。作战时候,“步队则鸟枪、郎机在前,而三眼、火箭在后,骑兵则弓箭、三眼大炮连环叠用。”
  孙承宗车营的战法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讨和演习,可攻可防,防御便有城市防御、阵地防御之战法,进攻有平原运动之进攻、登陆之进攻、岛屿之进攻、渡河之进攻,无论围困战、遭遇战、伏击战、破袭战,均有所理论上的思考和实际的演练。
  尤其是登陆作战,更是孙承宗收复辽东战略之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构想是调集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天津之水师经过渤海、辽东湾,从辽东半岛登陆。上陆后,先占据金、复、海、盖四卫,再向辽阳、沈阳进攻。
  经过三年多的准备,“东下之具已得十九”,“战兵者九万四千,守兵者一万六千有奇,杂兵者二万四千有奇”,大规模的反击即将拉开帷幕。
  可惜不久孙承宗受到弹劾,被迫辞去辽东经略职务,反攻计划被否决。辽东也再无希望回归明帝国怀抱。
  但孙承宗所练之辽东精锐部队却保留了下来,依然发挥着卓有成效的作用。之后,明军的宁锦防线虽然逐年收缩、重镇一一失守,但山海关仍阻隔在建州铁骑和京城之间数十年屹立不倒,最终建州也没有攻克。
  《明史》总结曰:“承宗在关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在战争准备上,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