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平定的由来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4
平定县位于山西东部,是晋冀交通的要冲,因此被誉为“全晋咽喉”和“晋东雄镇”。在战国时期,这里是赵国的上艾邑。西汉时期,上艾县设立,属于太原郡,县治位于今县城南7.5公里的新城村。北魏时期,由于语言翻译的误差,上艾县误称为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县名改为广阳县,县治在今昔阳县的广阳村。直到公元979年改名为平定县,广阳县城在经历了237年的繁荣后,逐渐变为废弃的村庄。清人曾尚增在《广阳怀古》中写道:“荒村那识汉唐名,废址参差秋草生。今古心伤陵谷变,广阳村是广阳城。”广阳县更名为平定县,标志着一个分裂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安定统一时代的到来。
故事要追溯到北宋初年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即平北汉之战,这在民间戏剧中被称为“下河东”。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宋朝建立的第四年,赵匡胤开始实施统一全国的军事计划。当时,宋朝对辽国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的割据政权控制的大都是富饶的地区,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因此,赵匡胤决定先统一南方,然后再北上太原,消灭北汉,进而收复幽云地区。从公元963年开始到978年,宋朝先后消灭了“十国”中的9个割据政权,最后只剩下建都太原的北汉政权。在这次战役中,公元969年,赵匡胤亲自率军第一次围攻太原,但由于北汉利用山河城池之险顽强抵抗,同时辽军前来救援,宋军又有疾病流行,最终无功而返。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宋军再次撤退南下。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续完成宋太祖统一全国的遗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广阳建立平定军。据《平定州志》记载,平定军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宋太祖征讨河东首次胜利,置平定军,属镇州(今河北正定)。
此外,《宋史·地理志》记载,平定军建立后不久,宋朝还在今沁县设立了威胜军。这些地名“平定”和“威胜”都反映了宋朝平定北汉的坚定决心。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自率军第三次北伐太原,四月进驻汾东行营(今太原市小店区大村),五月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同年,广阳县更名为平定县,属平定军,同时太原县被废除,改设平晋县。“平定县”和“平晋县”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平定北汉、统一全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平定县设立后,县城也从40公里外的广阳城迁移到古榆关芹猛城,即今平定县城的上城。榆关城位于高丘之上,地势险要,汉代韩信在此驻军,据说韩信筑城并以榆塞门,因此得名榆关。后人曾在关门前刻有大字题刻“汉韩信下赵驻兵处”。榆关城周长2里348步,南有迎薰门,东有榆关门。平定县治迁至此地后,又在榆关城侧扩建城池,周长6里38步,东有拱岱门,西有瞻华门,形成了平定县城上下两城相依的城市格局。
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县升为平定州,领平定、乐平两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县、乐平县并入平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领盂县、寿阳县、乐平县。1912年,废州改称平定县。1949年后,平定县历经属榆次专区、晋中专区、晋中地区。1983年划归阳泉市。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