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宫里女人穿的鞋是怎么来的?

那么满清时期宫里女人穿的象木屐一样的鞋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没有象路易十六时期的高跟鞋一样被发扬光大?

一、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二、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花盆底鞋因其穿着行动不便,重心不稳,底小脚大,现在都已不穿了。

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是清朝时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子。其以木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扩展资料: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还未入关,太宗皇太极就于崇德三年下谕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意思:有效仿别的国家穿衣打扮,束发裹足的,治以重罪)。

大清入主中原后,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也叫花盆底),高底鞋跟一般高5到10厘米左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位置。这样,她们就可以将脚藏在长长的衣裙里,使其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花盆底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3
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的鞋称为“旗鞋”,极富特色。由于满族妇女从小骑马,从不裹脚,她们习惯穿这种鞋,尤其是贵族妇女,普遍穿这种鞋,所以称为“旗鞋”。
第2个回答  2013-07-22
旗鞋

旗鞋即旗人贵族妇女的高底鞋,俗称“四闪底”,主要有“马蹄底”“花盆底”“元宝底”样式。

旗女盛装时穿“旗鞋”,梳两把头,上插首饰(早期的两把头,样式简单,用真发。晚期,头戴大拉翅),带手绢。

年老的旗女,穿“平底鞋”,平木为底,小格格也穿平底木鞋,十三、四岁后,始穿高底旗鞋。

高底旗鞋是旗女们最富于民族特色的鞋,鞋底中部足心的地方垫一个高约10厘米的高底,外裱纳好的数层白布。这种鞋跟,分马蹄形、花盆形和元宝形三种。鞋口镶边,鞋面刺绣、堆绣各种花纹。

高底旗鞋,使身体增高、修长,由于鞋的特殊造型,走路双手臂自然前后摆动,显示端庄尊贵的身份。
第3个回答  2020-04-24
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当时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裙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1
清朝时期宫里女人穿的鞋叫“花盆底”,女人穿上挺胸抬头,婀娜多姿,再梳上把头,确实是一道好风景!旗人女子从小就要练习穿,穿不好会崴脚,当时旗人的女子是不缠足的,而汉族的女子缠足,缠足的女子穿小鞋都走不太稳,怎么能穿花盆底的鞋呢,那就更不稳了,所以这种鞋只在清宫中实行,在人数众多的、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上流行不开,而不能象高跟鞋那样发扬光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