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杀鱼时,为什么发现鱼的血是红色的?

看杀鱼时,为什么发现鱼的血是红色的?鱼怎么还会有血液系统呢,鱼应该是和蝗虫、蟋蟀之类的一样,是低端动物的啊。鹿、猴子、猫和狗、人等相对高等的有听觉、触觉的,甚至还有恐惧、喜悦等感受的高等动物才有红色的血,为什么鱼也有红色的血?
最佳回复备选名单:匿名、我会照做、海椒兔、小宁宁之哥2、qq493910323、时间的过程、douzilove、没翅膀但我想飞、亿富豪
对认真回答者,额外提高奖励分,只有叶剪网友不正经回答问题,不自尊不自爱,请不要换着马甲在这里自讨没趣。以下众多正派的网友认真答题,反衬出独独你一个是如此的无聊恶意。

鱼为什么不能有红色的血?
先讲一下什么是鱼: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但人们对什么动物是“鱼”?鱼的定义应如何下,却知者甚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鱼所下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五亿年前,地球上生命历程进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出现了最早的鱼形动物,揭开了脊椎动物史的序幕,从而导致动物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真正的鱼类最早出现于三亿余年前,在整个悠久历史过程中,曾经生存过大量的鱼类,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绝灭,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鱼类,仅仅是后来出现、演化而来的极小的一部分种类。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种,给以名称,通常所说的“鱼”包括水中的所有动物,因而把许多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均冠以鱼名,把鲸、海豹、大鲵(娃娃鱼)、乌贼、鱿鱼、章鱼、海星、海哲、海绵、文昌鱼等与鱼类混为一谈。到底那些水生动物才是真正的“鱼”,对于“鱼”的划分,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义。 二千几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纪元前427——347)对鱼类所下的定义是:“这一类(鱼类)是由完全无知无觉的东西造出来的。变形之主以为在这一类中给予纯洁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罪恶的后代,而存在着不洁之心。变形之主把它们投入水中,使它们通过深厚的污泥,来呼吸那神妙而纯洁的空气。这就是鱼和牡蛎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动物,作为有了莫大的无知之罪而得到的处罚,被遥远地分离开来了”。柏拉图的观点充满了神创论。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早已彻底否定了这种观点。
我国汉代初期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其中鱼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了现代分类学,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6纲。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诞生了系统分类学。从此,鱼类的定义及包含范围也就确定下来。 究竟那些动物属于“鱼”?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鱼类包括园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三大类群、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约1000种左右。
在我国沿海近岸浅水区的粗砂中生活着一种体形细长,长不超过50毫米,两端尖、半透明的小“鱼”,其学名为“文昌鱼”,它的外形虽是鱼,但它并不属于鱼类,文昌鱼的体背侧虽具脊索,但无脊柱的构造,体内无骨骼,无明显的头,心脏未形成。文昌鱼近似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有脊索、神经管和鳃裂,在分类学上处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类群——原索动物的全索类,也称无头类。
一、春江水暖、鱼群上游 江南自古为鱼米之乡,渔产特多。在恒兴洲一带,水暖草肥,适于鱼群繁殖生长,因此,渔民捕鱼全年都是旺季。 1950年前后。春夏季节,每隔三五分钟就可看到江中大鲤鱼、鲢鱼、白条鱼等跃出水面,此起彼落,阳光照射下,鱼鳞金色生辉。常有跳水鱼落入小木船中,渔民不劳而获,可美餐一顿,跳水鱼大的一条可重达十余斤。渔民说是因为水下有江猪、白鳍豚追食,鱼群突然受惊,故而跳出水面。清明节前后,天气晴好,鲹条鱼成群自长江逆水上游,沿岸边缓流浮于水面,大的鱼群一群有一亩多地的面积(约600多平米)。鱼群游动,江面扬起波纹,如风吹水动,茫茫一片。 阵阵鱼群逆水上游,易于张网捕捞。鱼人捕鲹条鱼用浮飘网,鱼多时,一天可捕百余斤,鲹条鱼肉嫩味美、营养丰富,一公斤可称得二十余尾。春季逆水上游的还有刀鱼、河豚、鲥鱼、回鱼等鱼种。最珍贵的当推鲥鱼,鲥鱼是高等筵席的上等名菜,味道特别鲜美。捕鱼期自清明节到芒种节,时间不超过60天。宋代苏东坡春江观鱼时,曾写过一首名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公笔下的诗情画意正是春江水暖、桃花盛开;江洲滩地,满地芦芽蒿苗;江面上鱼群上游,一派春江景色。 从北宋到1950年前,历时千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旧时渔民世代传说,江西小姑山有鱼王娘娘庙,每到春季,各类鱼群都要去朝鱼王。其实,鱼群逆水上游都是到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大湖去产卵下仔,繁殖后代。

二、采石渔村保 因为当地鱼类特多,在恒兴洲小夹江, 有一批常驻渔民,世代在此捕鱼,约有四五百人口,叫‘花篮套’。解放前曾建立过渔村保,选保长一人,归采石区管辖。解放后,成立渔业社,就是现在的采石渔业大队。渔民中袁、王两姓人口占大多数。他们春季捕刀鱼、鲥鱼、河豚;夏季捕青鱼、白鱼、鲤鱼;秋季捕鳗鱼、拉螃蟹;冬季下滚网,捕鲤鱼、鲢鱼。每到立秋节前后起北风时,渔民架起撒网,乘风破浪,在长江主航道撒捕鳗鱼。因风高浪急,鳗鱼都乘浪浮于江面,极易捕捞,多时一天可捕鱼三四百斤。大鳗鱼一条重达二三斤,但捕鳗鱼的渔民要胆大心细,架船技术极高,不然,将有翻船覆舟的危险。重阳节前后,是捕捞江蟹的旺季,渔民习惯从和县姥桥河江心下蟹网,拖网沉入江底,从主航道顺流而下,拖到慈湖河口收网,一网可捕大蟹百余斤。因捕鱼产量高,这些渔民生活较为富裕。旧时渔民都迷信江神水神,每家船上都供有几尊木雕神像,早晚烧香叩头。过春节用猪头祭江神,烧香鸣炮,非常热闹。笔者少年时曾亲身见到钢钩船捕到最大的鲤鱼重达62斤。1950年春,当涂县在采石小学小开农业展览会,渔民袁某正好捕到一条大琴鱼,重达280余斤。此鱼无鳞,全身青黑色,嘴长如宝剑,身长两米以上,是长江稀有鱼种,抬进展览馆展览七天。据渔民说,此鱼鱼龄在百年以上。
白鳍豚追逐鱼群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撒网船渔民,涨潮休息退潮捕鱼。涨潮时,鱼群都游入江心,岸边浅水边鱼类很少,长江日夜两潮,潮随月转,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为子午潮,就是中午十二点为满潮,初十、二十为早晚潮,月月如此,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在立春前后,气温渐暖,白鳍豚在长江主航道深水处开始追捉鱼群,大批深水鱼群赶到江滩浅水处,此时渔人撒网,网网有鱼。 高产丰收。冬季江心水深处,江底有水冲凹坑,深度有四五十米,鱼类喜在凹坑群居,即暖和又安全。这些深水坑槽叫"鱼窝",立春前后,风日晴和,撒网船都停泊在大江边,深夜,在平静江面,只要听到白鳛豚的呼气声,就是它在追逐鱼群,大鱼群都游向江滩浅水处,渔民大获丰收,有时,两个小时就可捕鱼百余斤,捕鱼时间可持续一周,以后鱼群就分散了。
八段沟捕鱼蟹,长江边倒张虾笔者家门前有条水渠叫"八段沟",是恒兴洲排放山洪的主要水道,在四五十年代,堤外还没什么洲滩,江水较深。冬季,岸边可停泊百担木船,春雨季节,山洪顺水渠排入长江,江中游鱼,逆水游入八段沟,下游张网捕鱼,一次可捕数十斤,大鲢鱼每条重达十余斤,有时鱼群在渠中上游,用土块掷入水中,鲤鱼受惊就往岸上跳,曾有人一次捡跳岸大鲤鱼两条,可见渠中鱼群之多。立秋以后,江潮开始回落,八段沟开闸放水,此时菊黄蟹肥。黄昏后,大螃蟹在水闸口一带,纷纷向岸上爬,附近儿童聚坐水边,坐等捉蟹,每晚可捉大蟹数十只。笔者少年时也捉过螃蟹,最多一次,一夜捉肥蟹一百余只,大的每只重达半斤以上。 洲民还有一种独特的捕江虾的办法,就是把赶网口朝下,张逆水大虾。最初,洲民也不知用此法捕虾,一次一村妇在江边洗衣,碰巧有江虾抓住衣服不放,村妇将大虾随衣服拖出水面,洲民受到启发,遂用小赶网捕虾。网口向着下游,江虾逆水而上,遇到水中赶网便抓住不放,三五分钟起一网,一网可捕虾十余只,一个时辰就可捕虾二三斤,后来有少数洲民用此法捕虾维持生活,成为一种职业。 春夏季节,在江边钓鱼,也很有乐趣。钓具很简单,用麻绳拴住滚沟,穿上大蚯蚓作钓饵,专钓鳗鱼、鲢胡子等,一上午可钓鱼十余斤。大的鲢胡子有二三斤。
1960年以前,恒兴洲一带的江面,江水还没有受到大的污染,岸边村民都饮用江水,鱼虾略有减少;六十年代后,采石化肥厂及马钢焦化厂投产后,大量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长江,江水污染日渐严重,在薛家洼沿江一带捕捉的鱼虾,虽然鲜活,但沾有污水焦油味,烧熟后往往不能食用。整个长江中下游,较多的工厂及生活污水,都向长江排放,水质逐年变坏,江鱼日渐减少;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之后,国家大抓粮食生产,大面积开湖垦荒,鱼类繁殖水面越来越少;后来,江中机动船逐年增多,排放出大量废油。因此,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坏,名贵渔产日渐稀少。1990年以后,长江中游盛产的鲥鱼、河豚、鳗鱼、刀鱼、江蟹等珍贵鱼种已很难捕到,而江猪、白鳍豚也相继消失,江鱼遭遇到灭顶之灾。因为渔产减少,渔业大队不得不改行另谋生路,有的跑运输,有的进工厂,大部分渔民上岸,在采石老牌坊一带建房定居,并办了一些小工厂以维持生活,还有极少数渔民故水难离,仍在江中捕捞少量鱼虾,勉强维持生活。恰似三国演义开篇词描述的那样"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近几年,国家环保部门虽全力治理,但要想恢复到四五十年代那样,已不可能,甚至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有识之士,都认为将要灭绝的物种之珍贵,同样,已经消逝的长江中"江情鱼趣"也当如此,当年的渔歌唱晚,夕阳归帆的江面景色,现在的青少年一代人已是看不到了,写此散文,虽是笔者抒情怀旧,但是能把当年长江中的丰盛渔产、渔民风情留在字里行间,供后人闲阅欣赏,或可算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最早的鱼是4.5 亿年前寒武纪时期出现在地球上的圆嘴无颌的鱼。鱼类很容易从外表上区分开来,它们组成了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在总数为5万种的脊椎动物中,鱼类有2万2千余种。

并不是所有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是鱼类。例如:鲸,就是哺乳动物。然而,所有的鱼类都能很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它们用鳍运动。鱼有两对鳍━━胸鳍和腹鳍,分别位于身体的两则;还有一个尾鳍,生长于尾部;并且根据种类的不同,在背上生有一个或两个背鳍,在臀上生有一个臀鳍。它们有一个充满气体的囊,叫做鳔,它使鱼能够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位置。只有鳐鱼和鲨鱼没有这个器官。鱼类还有用来呼吸的鳃,大多数种类的鳃被鳃盖骨覆盖。鳃位于头的两侧,嘴的后方,用来过滤从嘴吞入的水,从水中获取氧,然后从被称为鳃裂的开口处将水排出。不同种类的鱼的大小差异很大。它们的身体由3部分组成:头部、躯干部和尾部。皮肤上覆盖着鳞片,其大小和数目不同。在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线叫做侧线,是感觉器官,用来确定方向。一些硬骨鱼的肌肉被一些细小的骨头分隔开。

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鱼类有圆形无颌的嘴,现在只有70种这样的鱼存在,形成无颌鱼类。在这些鱼中,七鳃鳗最为著名,它们没有鳞片,细长的体型圆圆的,很像鳗鲡。七鳃鳗通过带吸盘的嘴附在别的鱼身上,吸食寄主的血液为生。其他的鱼分为两大类:硬骨鱼和软骨鱼。

硬骨鱼有一副骨骼。这类鱼中有原生的硬骨鱼,骨骼中只有一部分是硬骨。例如总鳍亚纲鱼类(包括空棘目鱼),肺鱼和鲟鱼类(例如鲟鱼),这些鱼和更进化的硬骨鱼的区别是:硬骨鱼的骨骼完全由硬骨构成。海鳝、鳎和刺盖鱼作为硬骨鱼的代表,外形各异,但都有极对称的尾鳍,并履盖着细小的鳞片(只有少数例外,包括鳗鲡和一些鲤鱼)。硬骨鱼分为几类。鳗鲡类是一些幼体看上去与成体差异很大的鱼。鲱鱼类是一些过着群居生活的鱼。鲤鱼类包含几乎所有的淡水鱼。河鲈和金枪鱼类是尾鳍有坚硬的辐条支撑的鱼类。它们被称为“刺鳍类”,构成硬骨鱼类中最大的类群。

软骨鱼有一副完全由软骨组成的骨架,并由钙加固。这类鱼主要是鲨鱼和鳐目鱼。

鳗鲡出生时是一种身体扁平的小鱼,称作“小鳗鲡”。成熟时它们有一个很长的光滑的身体,一般无鳞,沿着背部是一条连续的鳍。鳗鲡生活在欧洲和美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它们迁徒到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岛东北部的藻海,在那里繁殖后代。幼仔出生后它们便死去。小鳗鲡在穿过大西洋返回的途中,呈现出成体的形态,在归途中,它们也开始在马尾藻海中生育。

鲱鱼生活在北海、英吉利海峡和波罗的海。成鱼有一个淡色的腹部和一个深蓝色或近黑色的背。像沙丁鱼和西鲱一样,它们过着群居生活,有时几千条鱼生活在一起。对于每条鱼来说,这是有效的自卫方法,因为对一个捕食者来说,只能在许多鱼中选择一个目标。当被袭击时,鱼群几乎立即消失。

属于鲤鱼类的鱼有几千种,几乎遍布全球。这些淡水鱼有很大的鳞片,它们的牙齿不是固定在颌上而是固定在咽喉上。它们的嘴能够向前移动吸住食物。鲤属中许多种类主要生活在亚洲和欧洲平静的江河、小池塘和湖泊中,各个种类的形状和色泽的差异很大。有些种类只有很少几个大鳞片(镜鲤鱼)或几乎没有鳞片(草鲤)。这些鱼很容易养殖,养殖者已创造了许多变种。鲤鱼主要以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产卵季节要看水的温度,不能太冷(至少20℃)。雌鱼生产成百上千个卵,但大多数小鱼苗一出生,就成为其他鱼甚至成年鲤鱼的食物。

刺鳍类大约出现在6千万年以前。鲈鱼是这类鱼的典型代表,它们的鳍都由坚硬、锋利的辐条地撑,巨大的尾鳍有刺。鲈鱼生活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湖泊和河流中,它们吃无脊椎动物和小鱼,包括它们自己的幼鱼。这些鱼的其他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例如金枪鱼和剑鱼,它们都是强有力的游泳能手,每小时可以游100公里。 金枪鱼的体重能达500公斤,是食肉动物。在鱼类中,它们具有独特的能力, 即能保持高于水温的体温,它们的种类包括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以及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蓝鳍金枪鱼。

鲨鱼和鳐鱼是现代软骨鱼类动物的主要代表,软骨鱼类可能在4.1 亿年前就已出现。正像它们的名字所表明的,它们有一副由软骨组成的骨架。软骨是一种充满钙时变硬的柔韧的材料,是像骨一样的固体。软骨鱼在温带和热海洋中大量生长。它们在水中用鳃呼吸。鳃通过头部后面的几个鳃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软骨鱼大约有550种,其中370种是鲨鱼,其他基本上由身体扁平的鳐鱼和电鳐组成。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低等脊动物,世界上几乎所有水域都有它们的踪迹。鱼用鳃来吸取水中的氧气,用鳍使身体运动并保持平衡。大多数鱼还有鳔,可用来控制身体的升降。鱼类基本特点:鱼为脊椎动物;鱼一般有流线型身体;它靠尾巴及鳍在水 中流动,靠鳃呼吸。不同环境下生活的鱼其身体形状也不同:在珊瑚礁附近生活的鱼类一般身体较窄;在海底生活的鱼类,长得象一个扁片。世界上有鱼类2万多种,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之中,海洋中生活的鱼类种类最多。也有些鱼生活在地下,淤泥等特殊的环境里, 少数种类的鱼可以脱离水源存活一段时间。我国有3000多种。鱼的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其他营养物质,除少数有毒的鱼(如河豚外,均可食用。鱼的鳞、骨、鳍和内脏等都 能被人类综合利用。

这些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8
“鱼应该是和蝗虫、蟋蟀之类的一样,是低端动物的啊。鹿、猴子、猫和狗、人等相对高等的有听觉、触觉的,甚至还有恐惧、喜悦等感受的高等动物才有红色的血”
楼主这个认识有点问题,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是有血液的。那么有些动物的血为什么是红的呢?
我们来认识一下动物的血液:

各类动物的血液由于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状态的差异而在颜色上也有所不同,如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则有的呈蓝色,有的呈紫红色、绿色等。

那么,动物血液的颜色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人认为血液的颜色取决于所含某种离子的颜色,如认为脊椎动物和蚯蚓等的血液呈红色是由于铁离子的存在;蓝色血液是由于铜离子的存在等[事实上Fe2+在水溶液中为浅绿色,Fe3+一般为黄色;Cu2+只有在Cu(H2O)2+4状态呈蓝色,其余均为无色]。笔者认为,诸如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离子一方面并不显示该种动物血液的颜色,否则像脊椎动物的动脉血为鲜红色而静脉血为暗红色的这种颜色的变化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中铁离子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些离子在血液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Fe2+存在于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中,原卟啉与Fe2+形成四配位体螯合的络合物,其外围被血红素分子的珠蛋白链的氨基酸残基包围着以提供飞机型低介电的环境保护Fe2+不被氧化为Fe3+。同样,有些动物血液中的Cu2+也是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动物血液的颜色不一定就呈现某种离子的颜色。

动物血液呈现什么颜色,要看血液中生色物质所吸收的光是哪些可见光,如果吸收的某种或某些可见光,则显示出的颜色就是这些颜色的互补色,或者说对哪种光不吸收或吸收的较少则显示出该种颜色,正如叶绿素对绿色光几乎不吸收而使其呈现绿色一样。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子有11个双键,共轭双键所吸收的可见光使得血红蛋白呈红色。然而,血红蛋白在氧合状态和脱氧状态下由于构象的变化使得它们的吸收光谱也有所不同。所以,氧合血红蛋白最终呈现的颜色是红色,脱氧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紫蓝色。因此,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多数动物的血液不含血红蛋白,如软体动物(头足动物和石鳖属等)以及节肢动物(虾、蟹及肢口纲的鲎)所含的是血蓝蛋白。血蓝蛋白分子由Cu2+和1个约20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链结合而成,和血红蛋白一样,该呼吸色素的颜色也与其状态有关,在氧和状态下为蓝色,在非氧和状态下则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多毛虫(如帚毛虫科、绿血虫科)的血液中含有血绿蛋白,钙蛋白也含有铁离子,化学性质与血红蛋白相似,氧合时呈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却呈绿色;另外,像星虫、多毛虫纲的长沙蚕属及腕足动物中的血液中也有一种含

铁的蛋白叫血褐蛋白,该蛋白不含卟啉结构,氧和状态下显紫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为褐色。

值得一提的是昆虫的血液,昆虫的血液其实一个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内部介质,所以又称血淋巴,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因呼吸作用在气管中进行,故昆虫的血液无呼吸色素。昆虫的血液也常有各种颜色,常见的有黄色、橙红色、蓝绿色和绿色等,它们血液中所含的色素物质使得其血液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如大天蚕蛾中有α-胡萝卜素、核黄素和黄素-核苷酸;家蚕中的黄酮、荧光素和叶酸;菜粉蝶的幼虫血液的绿色是因为黄色蛋白(其辅基为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和一种蓝色蛋白(其辅基为胆绿素)共同存在的结果。在散居型飞蝗绿色血液中也有类似的成分,但是,一种绿色蝽的绿色血液是由于一种β-胡萝卜素-蛋白复合体和一种近似花青素存在的结果。昆虫血液中的这些色素一般认为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另外,昆虫血液的颜色有的还与性别有关,如菜粉蝶的幼虫、蛹和成虫的血液,雌的为绿色,雄的则为黄色或无色。

参考:http://www.seekbio.com/biotech/life/2007/2915.html
鱼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

补充点:不管是昆虫也好还是脊椎动物也好,血液对动物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动物的血液有以下生理功能:◆运输功能(输送养料、氧气等)◆贮存功能(通过血液来储存维持身体机能的营养物质,大多数昆虫如此)◆代谢功能(输送养料,同时将机体产生的废物带到排泄器官)◆机械功能(血液含大量水分,能使机体柔软,润滑关节……这个多半也是针对昆虫而言的)◆防卫功能(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血是红色的,这一点是相同的,但人血是温热的鱼血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血为什么会是红色的呢?
深入到人体的血液细胞中去会找到答案:是什么成分构成了血的红色:把从人体中采出的血液加入抗凝剂后,再应用离心分离器,可以很容易地将血液分离成红色的固体成分和黄褐色的液体成分(称为血浆)。显然,红色成分是存在于固体成分之中的。 当我们把这种固体成分放在显微镜下来观蔡时,可以发现它是由三种不同的细胞混合在一起的。它们分别被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1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它们存在的浓度分别为450~500万个、6000~8000个和30~50万个。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血细胞成分比重之间的差异,采用精密离心分离法做进一步的分离,这时就可以看出红色成分是存在于红细胞中的。这就是所谓的血红细胞。
但要鱼血的话,生物学家们还未这么透彻的关注过,所以你这个命题命得好!

参考资料:人体科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4
鱼的血是红色的,是因为鱼的血含有大量血红蛋白。
鱼的血里血红蛋白含量大约为10%。由这种血红蛋白的颜色所染成的红色血液,在鱼体内不断地循环着。
血红蛋白是由叫做珠蛋白的蛋白质和叫做血红素的低分子铁络化合物所形成的复合物,氧与中心铁原子相结合,这种血红素是血液颜色的来源。通过血红素分子中的卟啉环上的一电子和铁离子的d电子体系对于电磁波的吸收,使它在可见光区域出现几个特征吸收谱带,尤其在415~430纳米的位置上,存在着分子吸光度为1.3X105摩尔-17厘米-1左右的强吸收带,称为索雷特带。所以呈现出的就是红色了。
第4个回答  2008-04-28
像你说的那样鹿、猴子、猫和狗、人都有肺心肠肝等等之类!
鱼也有!
那鲸鱼还是脯乳动物呢!
动物根据是否有血分成有血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血动物(无脊椎动物)两类

“鱼”是脊椎动物,当然有血了。有时间的话,请你看看下面的资料。

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类群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它是与脊推动物相对应的一类,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无脊椎类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从生活环境上看,海洋、江河、湖泊、池沼以及陆地上都有它们的踪迹;从生活方式上看,有自由生活的种类,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还有共生生活的种类。从繁殖后代的方式上看,有的种类可进行无性繁殖,有的种类可进行有性繁殖,有的种类既可进行无性繁殖还可进行有性繁殖,个别种类还可以进行幼体生殖、孤雌生殖等。按照无脊推动物的进化顺序,它包括原生动物、海棉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件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海锦、水母和珊瑚是原始的动物。它们起源于7亿年以前,身体结构十分简单,这一点不同于所有其他无脊椎动物。

尽管海绵的形状十分奇特,但它们却是一类动物。它们由许多没有分化的细胞组成,有一个或多个具有孔或洞的囊。腔肠动物包括水母、珊瑚、水螅和海参等,都有像海绵一样的囊,它们都只有一个孔,同时起着口和肛门的作用。身体的外部具有能分泌毒液的触手,毒液内有像针一样的刺━━一种微型的小鱼叉,使它们能麻醉并捕获猎物。腔肠动物有两种生活型:水母靠游泳而到处运动,而珊瑚、水螅和海参等珊瑚虫则附着在像岩石一类的支持物上。

海绵是非常奇异的动物。它们不会运动。身体被触摸时也不会作出反应。它们既能生活在热的海洋中,也能生活在冷的海洋中,并附着在海床或者海底岩石上。一股持续的水流通过海绵的小孔进入海绵的身体,在里面循环并通过一个较大的孔━━出水孔排出。水流能为海绵提供食物(动植物碎屑)和呼吸需要的氧。海绵具有由独立的部分构成的骨架和各种形状的骨针、退化的神经系统和生殖细胞。它们既可以通过分裂进行生殖,也可以通过受精卵进行生殖。受精卵变成会游泳的幼体,被水流从海绵的中央孔带出,然后固定在某个地方,再长成新的海绵。根据骨架的性质,可以把海绵分为两类:一类具有钙质骨架,另一类具有硅质骨架。有一些海绵的组成成分中缺少刚性物质━━浴海绵就是这种类型的海绵。

水母是胶体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透明的。水母具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些种类跟扶手椅一样宽,形状像一把伞,触角从伞边伸出。尽管水母经常漂流在海流上,但它们还可以通过身体的收缩向前运动。大多数水母生活在浅海中,在这里能找到它们的食物:小的甲壳动物和小鱼。一些种类的水母分泌的有毒物质,能产生很强疼痛感,有时甚至有致命作用。水母有雄性和雌性之分。雌性水母把卵细胞产到水中,雄性水母把精子释放到水中的卵上,受精的卵发育成幼体或叫浮浪幼体。它们顺水漂流,而后固定在海床上,并变成珊瑚虫,珊瑚虫不断生长和分裂,产生几个水母。

珊瑚主要由钙质(石灰质)骨架组成,它保护珊瑚虫的活体部分。由于它们的外表和身体的不可动性,人们曾将它们当做植物。大多数珊瑚虫聚集在一起生活。有些种类例如石珊瑚,甚至用它们的骨架逐渐堆积形成巨大的结构━━我们所熟知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生存与微型海藻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生活在温暖、清澈的浅水中,特别是在太平洋或印度洋水深大约50米的地方。其余类群例如色彩鲜艳的海扇,由类似角质的物质形成骨架,没有石灰质骨架那样坚硬。红珊瑚与海扇相似。珊瑚有不同的生殖方式,一些种类产生出芽体,与母体分离后发育成新的珊瑚虫;另外一些种类以受精卵的方式进行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能游动的幼体,然后经过变态发育,变成珊瑚虫。
回答者: 我会照做 - 经理 五级 4-28 10:15
“鱼应该是和蝗虫、蟋蟀之类的一样,是低端动物的啊。鹿、猴子、猫和狗、人等相对高等的有听觉、触觉的,甚至还有恐惧、喜悦等感受的高等动物才有红色的血”
楼主这个认识有点问题,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是有血液的。那么有些动物的血为什么是红的呢?
我们来认识一下动物的血液:

各类动物的血液由于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状态的差异而在颜色上也有所不同,如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则有的呈蓝色,有的呈紫红色、绿色等。

那么,动物血液的颜色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人认为血液的颜色取决于所含某种离子的颜色,如认为脊椎动物和蚯蚓等的血液呈红色是由于铁离子的存在;蓝色血液是由于铜离子的存在等[事实上Fe2+在水溶液中为浅绿色,Fe3+一般为黄色;Cu2+只有在Cu(H2O)2+4状态呈蓝色,其余均为无色]。笔者认为,诸如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离子一方面并不显示该种动物血液的颜色,否则像脊椎动物的动脉血为鲜红色而静脉血为暗红色的这种颜色的变化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动脉血和静脉血中铁离子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些离子在血液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Fe2+存在于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中,原卟啉与Fe2+形成四配位体螯合的络合物,其外围被血红素分子的珠蛋白链的氨基酸残基包围着以提供飞机型低介电的环境保护Fe2+不被氧化为Fe3+。同样,有些动物血液中的Cu2+也是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动物血液的颜色不一定就呈现某种离子的颜色。

动物血液呈现什么颜色,要看血液中生色物质所吸收的光是哪些可见光,如果吸收的某种或某些可见光,则显示出的颜色就是这些颜色的互补色,或者说对哪种光不吸收或吸收的较少则显示出该种颜色,正如叶绿素对绿色光几乎不吸收而使其呈现绿色一样。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子有11个双键,共轭双键所吸收的可见光使得血红蛋白呈红色。然而,血红蛋白在氧合状态和脱氧状态下由于构象的变化使得它们的吸收光谱也有所不同。所以,氧合血红蛋白最终呈现的颜色是红色,脱氧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紫蓝色。因此,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多数动物的血液不含血红蛋白,如软体动物(头足动物和石鳖属等)以及节肢动物(虾、蟹及肢口纲的鲎)所含的是血蓝蛋白。血蓝蛋白分子由Cu2+和1个约20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链结合而成,和血红蛋白一样,该呼吸色素的颜色也与其状态有关,在氧和状态下为蓝色,在非氧和状态下则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多毛虫(如帚毛虫科、绿血虫科)的血液中含有血绿蛋白,钙蛋白也含有铁离子,化学性质与血红蛋白相似,氧合时呈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却呈绿色;另外,像星虫、多毛虫纲的长沙蚕属及腕足动物中的血液中也有一种含

铁的蛋白叫血褐蛋白,该蛋白不含卟啉结构,氧和状态下显紫红色,而非氧和状态下为褐色。

值得一提的是昆虫的血液,昆虫的血液其实一个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内部介质,所以又称血淋巴,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因呼吸作用在气管中进行,故昆虫的血液无呼吸色素。昆虫的血液也常有各种颜色,常见的有黄色、橙红色、蓝绿色和绿色等,它们血液中所含的色素物质使得其血液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如大天蚕蛾中有α-胡萝卜素、核黄素和黄素-核苷酸;家蚕中的黄酮、荧光素和叶酸;菜粉蝶的幼虫血液的绿色是因为黄色蛋白(其辅基为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和一种蓝色蛋白(其辅基为胆绿素)共同存在的结果。在散居型飞蝗绿色血液中也有类似的成分,但是,一种绿色蝽的绿色血液是由于一种β-胡萝卜素-蛋白复合体和一种近似花青素存在的结果。昆虫血液中的这些色素一般认为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另外,昆虫血液的颜色有的还与性别有关,如菜粉蝶的幼虫、蛹和成虫的血液,雌的为绿色,雄的则为黄色或无色。

参考:http://www.seekbio.com/biotech/life/2007/2915.html
鱼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

参考资料:http://www.seekbio.com/biotech/life/2007/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