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过年习俗?!

如题所述

青岛人的过年习俗青岛人的过年习俗青岛人的过年习俗青岛人的过年习俗
一、小年
农历腊月23是小年,又叫“辞灶”,就是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按照青岛的当地民俗,过了腊月22,出嫁的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的门,包括外甥在内,所有的外姓人都要各自回家忙年。 一般人家,这时候要在正堂挂上“拄子”,“拄子”分两种,一种叫做“文拄”,供得多是自家先人,是一种纪念先祖的祭奠方式;另一种叫做“武拄”,供财神、供关老爷,求得是新年的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挂上“拄子”就得摆上供台,上铺红纸,必须要摆供碗供碟,一般是三碗三碟,碗里有蔬菜、鸡蛋和黄花鱼,在所有的供碗当中,黄花鱼是最重要的一个碗,必须要供于中间,大户人家也有“武供”,供得是猪头、公鸡和黄花鱼;三碟相对要简单一些,糖果、点心和和白面馒头。因为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糖瓜”,让灶王爷上天的时候给自己家说几句好话,求老天爷能够保自家来年的平安。 供台上最重要的要属烛台和香炉,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烛台距离“拄子”的距离为三寸三,而香炉居中,与两侧的烛台距离是四寸半,这也显出青岛地区老人的心细,三寸三的距离,是一个照明效果最好的距离,也是一个绝对安全距离,既没有火灾的隐患,又能保证照明效果,两侧的四寸半,刚好使香炉的烟被烛火所吃到,过去说的香火,指的就是这。这是必须要讲究的,如果摆供不按照这个要求的话,据说是摆了白摆。
晚上一般的是象征性的吃一顿饺子,先上了供,也是三个碗,灶间,前院和正堂都要设台,都是各摆三个碗,碗里装三个饺子。饺子盛碗里以后,要烧纸,这是给灶王爷路上的“盘缠”,一个摆台要烧三刀纸,总共九刀,所烧得纸里要包上香,是金条的意思,就是向灶王爷行贿,灶王爷见这家很心诚,上了天之后就不会乱说,会极力在老天爷面前说好话,以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 穷人家也会在这个时候贴上对联,有些还不上钱的交不上租的农民,就会提前在门上贴好对联,意思是告诉债主,我现在已经过年了,过年就不能提债务的事,这也是一个规矩,一般的债主看到对联之后就不再去逼债,等出了正月之后再说。
二、忙年
腊月24,各家各户开始忙年。忙年的“总指挥”一般是由婆婆来担当。从这一天开始,全体娘们儿就要全力以赴,把所有的碗柜灶具,比如盖甸、锅盖、芊筐、笊篱、笸箩等全部要洗刷凉干,晚上再加夜开始给孩子缝制新衣服,打好榷子准备纳鞋。 腊月25,爷们开始整理院子,给牲口起圈,把庭院打扫干净,各种不用之物归置到位;孩子们也闲不着,要把谷秸抱到院子里拆捆、翻晒,只有浸透了日光的古秸才能做“赶草”铺地;女人开始泡发面引子准备做馒头;做馒头要赶双日子,通常都是腊月26。女人和大一点的女孩子就要动手做馒头;过年的馒头不是随便人就可以做的,寡妇不能做,只能烧火;做的馒头品类比较多,一般先做豆包和“棋溜”,“棋溜”是用地瓜干煮熟了以后掺上面粉蒸出来的;然后还要做枣山、枣饽饽、鱼花、刺猬、盘虫等;馒头出锅以后,还要再用红颜色在中间点个红点,图个吉利。 腊月27,男人去赶年集,买回来茶肴,揭对子、买窗花、选门挂、请福字,临了再去爆竹市买几挂鞭,鞭不一定个头大,但是要响,青岛地区一般都钟爱潍县鞭——潍坊地区生产的一种鞭,个不大,却个个很响很脆,200头一挂,通常都是在年五更六挂或八挂接在一起。还有其它的烟花,像花子令、二起脚等。赶年集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结束,回到家里之后,都收拾利索了,就要开始准备杀猪宰羊。习惯上说,腊月27的菜是最好的,吃血肠,喝肉汤,炒一锅杀猪菜。一直忙到黑天。 腊月二十九,扫灰:屋里就要全部扫一遍,这样忙年就基本结束了。
三、年三十(白天) 到了年三十,大人先对孩子说:今天不许说废话,不许大声说话,然后发几个零爆竹到街上去玩。过年应该说是从下午就开始,在外的人都要赶在这个点回家,先拜拄子,再拜父母,开始打糨糊贴对子挂福字。 这挂福字是个讲究的事儿,不能随便乱挂,什么地方该挂什么样的福字,都必须要讲究,否则就是贴了白贴,还不如不贴。福字一般分“到福”,取一个谐音叫做福“到”了;正福,大福字小福字,该贴哪儿的就得贴哪儿,千万不可不懂装懂胡贴乱贴,套句话说,叫把吉利搞得不吉利。 “到福”一般是斗方,一个福字倒过来贴,这不不能搞错了位置,我曾经看过在自家的照壁上贴倒福的,那可真叫青岛人说话——混逡!“到福”的位置必须要坐北向南贴在室内,过去一般都是中堂的位置,意思是福到了屋内,而如果是坐南朝北呢?意思就完全反了;其次,“到福”不可贴于门外,只能在室内而且一家只能贴一个“到福”,切不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到福”,切忌随便乱贴。 斗方正福要坐西面东,讲究的是福如东海。斗方正福也是仅限一个,不可多贴。起他的福字,一般二号福字要挂粮仓和厨房(灶间),出门要挂抬头福,门侧要挂招财福,牲口圈兴旺福,都非常讲究。 对联贴在大门外,什么样的家庭要贴什么样的对联,不能先生家贴幅生意对联,这让人耻笑没有文化。 女人们从下午开始准备年夜饭,剁馅子、醒面,绑“赶草”,准备过年。
四、年三十(夜)
年三十的下午饭一般吃的比较早,通常在4点到5点左右就要吃,不论贫贱,基本上都是猪肉白菜豆腐炖粉条,敞开吃,主食是新馒头、“棋溜”。富裕人家再加上两个菜。菜不是用盘子盛,而是用一个大盆。有点经验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吃饱,因为收拾下去之后,从8点左右就要开始吃年夜饭了。 吃完了下午饭,大人就会撵孩子们去睡觉,准备晚上守岁。大人就开始忙活准备晚上的年饭了。 吃年夜饭前,家里的次子就要开始把已经梳理好的“赶草”铺到地上,从灶间一直到正厅,长子要带着长孙去请神回来过年,带着纸钱和水,到土地庙去烧,要先在地上划一个圈,在正北的位置上留出门,把纸钱放在圈里店着,嘴里还得叫着先人的名字,回家过年。纸钱烧完了,在纸灰上洒上点水,然后就往家走,路上不能说话,要一直把先人的“灵魂”带到“拄子”前,叫做先人到位了。西镇的土地庙在老八院那里,东镇的在今天的延安路上,过去叫天门路。 这一切准备停当,就要准备接年。由次子挑鞭,长子点火,在自家的院子或门前放一挂鞭,然后男爷们就坐在炕上开始喝酒,年过16岁的长孙也在其行列,女人不能上桌,婆婆带着几个媳妇和孩子在灶间开伙。 到11点左右,年夜饭吃完,桌子不能撤,开始下饺子。下饺子的活是由婆婆或者是由婆婆选定的儿媳妇来下锅掌勺,哪个媳妇被婆婆选定为掌勺,哪个媳妇的奖赏肯定就多,所以过去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媳妇都会拼命的去巴结婆婆。 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按照天地神的次序来依次摆放,天井的是供天,灶间供得是地,正堂供得是先人,每台三个碗,每碗三个饺子,每台少9刀纸。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 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饺子里面一般都包着钱、年糕和枣。按照人口来计算,家里有几个人,就在饺子里包几个钱和年糕、枣。谁吃出了钱,说明新年有财运,年糕是步步高升,枣是甜甜蜜蜜。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反正要拣好听的说。 和前面一样,女人孩子不能上桌,在灶间单独吃。饺子吃完了,女人就要进来把剩下的饺子在架上笼屉倒回到锅里,这叫做“压锅”,同时压锅的,还要有豆腐、鱼花、盘虫。这个时候不能扫地和洗碗。 把桌子收拾完毕以后,家里年龄最长者要去放置“拦门棍”,拦门棍必须要用柳木做成,放到大门的门槛下面,以防穷神饿鬼趁黑进来争夺“财气”。收拾停当,回屋里坐下,上茶加水肴,开始发压岁钱,先由当家人也就是长辈来发,每人一份,不准说少。最后由婆婆来做一年的“总结”,每个媳妇一份,互相不许打听谁多谁少。从这一点来看,在国外看似比较先进的“薪筹奖励制度”,实际上还是借鉴了我们青岛老祖宗的管理方式。 这样就过了年三十。
五、拜年
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青岛地区最早开始拜年的,是从五更鼓之后,大人孩子就要依次给老人磕头拜年,平辈的要见面作揖,互相问候一声过年好,一示祥和。过去都是大家庭,多有兄弟不睦,婆媳不和,妯娌间隙等等家庭矛盾,但是在拜年的时候,要一律忘记前嫌。 从时间上来说,分春节7天,叫做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十四收芝麻。就是按照每一天的天气来排,比如初一天气好,意味着今年的鸡长势很好,初二的天气好,为鸭的长势好马灯等,一此类推。 家里拜年之后,小孩子就要睡觉,等第二天早晨出门穿上新衣服,出门去给邻居街坊拜年,大人要守岁,守岁一般要到鸡叫头遍的时候,才能合衣躺一会,老人叫小眠,也是不脱衣服。 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送年之前,不能扫地和洗碗,不论这个地上有多脏,都不能扫,以免扫走了材气。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管这一套,一看地上脏了,拿起笤帚就扫,这是不对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该遵守的就一定要遵守,起码没有坏处。 邻里之间的拜年一般的要在天亮以后,简单地吃过了早饭之后,开始走动邻里街坊,进门之后要先问过年好,商人作揖,互祝恭喜发财,市民道一声平安,这就是早先青岛的拜年,初一先拜得一般都是重要人物,但是不能走亲戚,再近的亲戚也不能走动。这里所讲的亲戚一般的是指姑表姨表亲戚,都不能走动。 初一初二两天是拜年的日子,要集中在这两天里,把自己的朋友同学先生都要拜一遍,从正月初三开始,就要走亲戚了,这叫做走年,又叫走春。
六、走年1
从初三开始就要走年了,初三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到现在还在施行。从腊月二十二晚上,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有什么大事也只能让人捎个话回去。为什么不能进娘家门?这就叫做规矩,一切都得按规矩来。 闺女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从新回娘家,这个时候回来的闺女和女婿是家里的客人,不能干活,谁干呢?要那些没结婚的弟弟妹妹们在家里伺候客。 进门以后,闺女和女婿先得吃上六个荷包鸡蛋,过去穷,能拿出鸡蛋来伺候客就是最高的待遇了,青岛有一句当地话说,丈母娘疼女婿,进门抱出个大母鸡,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闺女回家很有说道,要赶在中午之前回家,买的礼品有六斤肉,六斤鱼,六个头面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一个六六大顺。 中午这顿酒是丈人管的,没结婚的弟弟当陪客,这也就是青岛当地“舅子灌姐夫”的说法,在酒桌上,小舅子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让姐夫(妹夫)喝高兴,当然能把他灌醉了为最好,这就成了故事,谁谁在丈母娘家被小舅子灌醉了,也能当做笑料流传一阵子。 闺女离开家的时候,必须要顶着日头,太阳落山之前就必须要走。
以上摘自“百度文库”,望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31
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小年 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晚饭时供奉“糖瓜”,据说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青岛过小年,包饺子、放鞭炮、烧纸之俗尚存。

忙年 一进腊月门到小年前后,多在忙年,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单位分年货。

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窗户用粉红色纸糊上,家家忙年。岛城“每逢年,必灌肠”习俗尤在。

如今,不少市民春节买一两盆鲜花摆设,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门上贴“福”字,有的张灯结彩,阳台悬挂一对夜间带闪光的红灯笼。青岛农村忙年,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年货 置办年货,分为早期年货、分发年货、自选年货。

早期年货,青岛以前过年凭票供应年货,每家每户,半个猪头、五瓶啤酒、五盒前门(香烟)。孩子们最喜欢的年货即 20世纪 70年代前后青岛最流行的几种老式烟花爆竹:滴答纸、二踢脚、刺花子、刚鞭。20世纪 90年代更加讲究烟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观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现大批新品种,像魔术弹、蹿天猴、坦克车……近年,街头出现大型礼炮焰火。

分发年货,单位分发给职工成箱的新鲜蔬菜和彩盒包装的熟肉等食品。青岛老字号“万香斋”的五香扒鸡、酱猪头肉、五香包肚、熏鱼,驰名岛城,曾为青岛百姓必备的年货。

自选年货,有的人愿到超市、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李村大集选购一些年货。

年除日 即大年除夕年三十。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炒花生、煎鱼、煮肉。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

接年 青岛农村除夕晚 6时,人们习惯带着灯笼、香、烧纸到祖坟焚烧,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叫“接年”。除夕之夜,青岛市区不少人家在十字路口画个圆圈烧纸,是市内祭祖缅怀老人的传统习俗,有的在圈内放些供品焚烧,为故人“接年”、“过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