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社会学系

如题所述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9月招收社会工
作本科学生,2005年9月招收社会学本科学生,2007年开始招收社会学硕士研
究生。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社会学系全体师生励精图治、锐意
进取,走出了一条办学特色不断强化、办学水平迅速提升的发展之路。
一、系情概览
(一)师资队伍
社会学系共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博士7人,在读博士4人,他们毕业于南
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他们扎
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研究视野、多元的学习背景铸就了社会学系求真务实、
兼容并蓄的办学精神,这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坚实保障。
社会学系教师坚持以研究促教学,教学科研两手抓。我系教师共在
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10余篇文章先后被《人大复印资
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或收录,并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
果三等奖、江西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国家课题5项,主持省部
级课题7项。同时,参与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日本国际交流合作等国际资
助项目3项。
(二)专业设置
1、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熟
练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和创业精神,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外语应用能力强,适应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
主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应用、
管理学原理、心理学基础、应用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
区经济与物业管理、社会行政、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开
发与管理等课程。
2、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群优势,重点关注并研究我国
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培养既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
基本技能,又通晓经济和管理等学科理论的经济社会学人才。
主修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
SPSS统计应用、社会心理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城市社会学、农村社
会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学
原著选读、市场调查与分析、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社会学硕士点着力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
能,能够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调查
与研究、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
高级专门人才。
其研究方向为:1、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2、农村社会学;3、发展社会学。
在培养方式上,社会学硕士点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与集
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做到因材施教。
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三)专业定位与培养特色
1、专业定位:企业社会工作与经济社会学方向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社会学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紧
跟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学校财经专业优势为依托,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
向定位为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经济社会学。使理论教学
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专业学习与学生就业直接挂钩。
2、“读两本书”、“五个一工程”及导师制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先后为学生
设计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平台,以“五个一工程”为内容的“读两本书”特色
培养机制,为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指导作用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机制。
“读两本书”一是读好“有字之书”;二是读好“无字之书”。
“五个一工程”指的是做好一个人生规划、(每学期)精读一本经典书籍、
(每学期)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一项特长、建好一支人脉。
通过这两项方案的持续推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社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二、开放办学
我系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学方针,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
者、企业精英讲学访问;派出师生参加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交流与合作活动。
与香港明爱中心、香港山旅学会等机构合作,每年定期选派学生去境外社会工
作机构实习或考察,在对外交流中博采众长,不断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
(三)引资助学
学院领导积极与知名企业及多个基金会合作,先后在我系设立了 “天安
物业奖学金”、“方勇军助学金”、“香港斯图特基金会助学金”等多个奖助
学金,其中“天安物业奖学金”每年奖励名额10人,每人3000元;“方勇军助
学金”每年资助名额10人,每人2400元;“香港斯图特基金会”每年奖励名额
10人,每人4000元。
系列奖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实现理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加强
了学生与社会精英的交流与互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体验“助人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