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的历史

如题所述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理发的工匠称为理发师,古时候称作待诏、镊工,俗呼为理发匠、剃头匠等。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满清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已产生了。传说伏羲时就已开始椎髻,不再散发。在发式上汉族已区别于少数民族的披发、断发、或编发。
《诗经·小雅·采绿》写女子采绿,想到丈夫要回来了,“予发曲局,薄言归沫”。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卷曲蓬松,快回家沫栉洗梳。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这说明古时贵族有专人为其梳理头发。记载了春秋时期关于理发的 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理发剃面,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说南朝梁的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发,“栉工”朝廷有栉工外,为平民的私家“栉工”也产生了。 “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此时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理发师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宋代时,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也有了行会,理发行会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宋洪迈《夷坚志乙》卷十二《成都镊工》:“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
宋张端义的《贵耳集》中,也记载秦桧曾唤一镊工为他栉发,以五千当二钱赏给镊工。
宋周密的《武林旧事·社会》就记载当时的临安(杭州)有“净发(梳剃)社”, 由于社会活动增多,人们便注重自己的形象。理发业空前发达。
纪昀在《乌鲁木齐杂记》中说:“剃工所奉神曰罗祖,每赛会,剃工皆赴祠前。”旧时记载理发业行规行语与隐语的《净发须知》,今存于《永乐大典》中。 满清入关时。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曾下“剃发令”,将汉族束发为髻改为金钱鼠尾,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举。那时起,专门有朝廷的人挑着一幅剃头担子,后来挂铁搭连的地方,原先是挂刀的地方,不肯剃发就立即砍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剃刀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清顺治年间,第一个理发店奉天府建立。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明令剪辫。汉族的头发与发式,也曾经历过血风腥雨的考验。从此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