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孺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1961年陈希孺从数学所调到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在长期致力于科研和著述的同时,总是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特别重视薄弱学科的发展,适时地开拓新的领域,发展新的学科。在科大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科大概率统计专业和博士点建设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数理统计本是我国数学中的薄弱分支,经过文革十年的停顿,到70年代后期,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极其薄弱,师资队伍已很衰弱。80年代以后,陈希孺先后在武汉、开封、广州、九江、屯溪、成都、郑州等地开办统计讲习班,为新到研究岗位的人员补习基础知识,引进和推广若干重要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培养和联系了一批人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平时热情接待许多青年学者,耐心指导。不论认识与否,亲自登门还是来函求教,他都一视同仁,有求必答,热情关心,扶植青年成长。殷涌泉教授的研究生白志东将解决林尼克问题的文章译成英文后请他修改,他毫不推辞,还谦虚地说:“由于我没有看中文稿,可能有的意思理解得不确切。你看过以后,有不合适的地方再改。”实际上经他修改的译文,许多地方比白志东的中文稿叙述得还要简单明确。他在学术上毫无保留。关于线性模型中误方差估计经规则化后,向正态收敛的贝瑞一艾森定理,他研究的结果本来已是领先于世界了,可是他又作了进一步猜测,并公开发表在论文中,他建议白志东也去做。最后,白志东和他自己的研究生赵林城各自独立地证明了这一重要设想,他感到非常高兴。目前我国数理统计界的骨干队伍中,不少人在早期就与他有联系,并曾在进入研究工作的阶段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帮助。他先后带出了10个博士,大多数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一些人还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 1956年陈希孺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1957年秋留学波兰,后因“反右”的牵连,于1958年10月提前调回国内。1959年下放陕西洛川劳动一年。“文革”期间,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成了揭发和批斗的对象。他的身体受到摧残,精神遭受折磨,科研也一度中断。但他生性豁达,在逆境中能处变不惊,泰然处之,淡泊名利。他崇尚的人生格言是“尽人事以俟天命”。主张一切顺乎自然。他常说,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修养不到家,碰到挫折和麻烦,就经不起打击,自暴自弃,萎靡不振,甚至毁了自己的前程和一生,造成人生的悲剧。他常常以此告诫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学生都把他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总愿意和他谈心。他能容人,也乐于、勤于助人。他的主要爱好是读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对许多事能有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常常用平淡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反“语不惊人誓不休”之道而行之,使有心者听后回味无穷。他还爱好登山涉水,磨炼意志,登高望远,他先后游览过国内许多名山大川,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仍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