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的基本介绍

如题所述

李永平:字贯一。1970年11月生,陕西彬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08年),陕西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博士(2006),历史学博士后(2012)。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中心副主任、文学人类学中心主任。
先后为本科生承担《中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通识教育课)、《传播学》、《新闻评论学》、《舆论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从事俗文学、文学人类学、媒介诗学等方向的研究。对史前考古、神话学、谣言、民俗学都有涉猎。
为研究生主讲《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与民族文学》、《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担任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东亚民族神话与叙事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中央专项项目等在内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多项。
博士论文《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以传播理论为框架,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包公文学形象的生成、演变、扩散等机制。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公。以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情境、动机等分析模式,借鉴了叙事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包公传播的社会环境,探讨包公获得成功传播的文化动因。历史上包公文学的成功传播是“多级”传播规律和媒介权力支配的结果。
元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议程设置的功能”;包公文学在城市的传播,依赖于明清以来苏州、南京、北京、扬州等商业的发达;在乡村的传播,则主要归因于江南宗教祭祀的演剧传统。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以人为媒介的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等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最终,传播规律左右着包公文学的文体形式、主题选择和叙事结构及策略。
另外,李永平教授自幼酷爱书法艺术,转益多师,学习临摹《玄秘塔》、《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书家名帖以及书法教育家沈尹默、卫俊秀、曹伯庸、启功等先生的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