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国人根本不懂什么叫高铁或客专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不能单纯怪普通民众缺乏了解或是媒体误导宣传,因为铁路部门自己对“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定义就变来变去,民众无所适从也是难免的。
90年代,中国铁路正在着手进行大规模提速,同时也开始考虑效仿发达国家建设高速铁路,当时主要讨论的是京沪高速铁路,但除此之外从专家到民众对高速铁路的感觉还是个相当遥远的东西,即使是主建派专家也绝不会想到日后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在不到十年内就从几乎为0蹿升到超过2万公里,如果那时候有人提出建设全国性的高速铁路网络,恐怕多半会被认为是疯子——技术从哪里来?我们直到90年代末才算有了160km/级别的准高速列车(而且技术还不成熟)、代表铁路提速先进水平的广深铁路才第一次实现最高200km/h的运营速度(租借的瑞典X2000摆式列车),好不容易搞出来的国产动车组还是故障率居高不下的半残,怎么敢想一步跨过高速铁路门槛?修高铁要的钱从哪里来?90年代某些年份铁路建设投资总额才区区几百亿,有时一年新增通车里程不过一百多公里,连京沪线这样的超级大动脉都迟至21世纪才实现电气化,照这个投资力度维持既有路网都欠奉,谈何在全国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老百姓能承受得起高铁的票价吗?光是普快普慢升级到快速(基准费率上调,同时加收了空调费、加快费等项目)就已经让很多旅客叫苦不迭了,价格更高的高铁还有多少人坐的起?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非常现实的,但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那就是修建高铁面临的阻力很大。
可是怎么办呢?中国既有的铁路网本来就不算发达,到了90年代更是严重饱和,既有线提速的潜力基本上已经挖掘殆尽,而且在发达国家纷纷向时速300公里迈进的时候,中国铁路要是还继续停留在连时速200公里都达不到的落后水平也实在是颜面无光(一如今天的印度,到目前为止都没实现200km/h的运营速度)。看来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增建高标准新线,既是给早就压力巨大的既有线分流,相比于标准过低的老线也更易于实现运行时速的提升,先暂不提达到欧洲日本时速300公里的水平,至少在已经能够实现的160km/h准高速的水准上更上一层楼、定个“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小目标不为过吧?
但“时速200公里以上”这个指标是有点特殊的,因为在国际上一般运行速度达到200~250km/h以上的铁路都可称为“高速铁路”(参见主要代表欧洲标准的国际铁路联盟UIC及日本新干线的技术规定),这样一来“时速200公里以上”不就是要修高铁吗?那么又回到前面说的问题了:技术可靠吗?钱从哪里来?老百姓坐得起吗?会不会变成没人坐的面子工程?......
不怕,因为铁道部根本就不说自己是在修“高速铁路”,而只说“我们在修客运专线”。
客运专线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国内搞出来的,因为像是欧洲高速铁路就经常是高速客运列车与快速货物列车混用,根本不会去介意“客运专线”的问题;日本新干线由于历史原因倒是只有旅客列车,但也从没想过要专门规定一下新干线必须是客运专线。其实顾名思义,所谓“高速铁路”,只要能满足旅客列车“高速”运行(一般为200km/h以上),不管是采用什么模式——是新建线路还是改造既有线路、是标准轨距还是其他轨距、是有砟轨道还是无砟轨道、是客运专线还是客货混用......都是“高速”铁路嘛!
那么为什么国内要有“客运专线”这个概念呢?高速铁路这个旗子太大了,树大招风,反对者甚众,自然是不好太高调的打出来了。那么换一个吧,为什么要修新线?因为既有线标准低、运力紧张,所以要另起炉灶、要双线分流啊!具体怎么个分流法?修了新线可以跑速度更快的旅客列车,老线就能腾出运力给那些现在快挤不下的慢车和货车(京广线南段极限时曾有单日155对客车、仅剩3对货车的情况)——新线主要走客车、老线主要走货车,所以说是“客运专线”啊!
所以“客运专线”基本上就是为高速铁路准备的一个幌子(当然后来又规定了城际铁路也属于客运专线,毕竟城际铁路通常也不会有货运),修建高铁之后同方向的既有线得到分流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日本每一条新干线的通车都带来既有线中长途客流的大幅转移和既有线原有长途列车的大量消亡,客运专线只不过是特意把这个事实拿出来、无形中使得“分流”这一“结果”盖过了“高速铁路”这一“原因”。在较早时期,除了“京沪高速铁路”被公开称为“高铁”之外,其余“四纵四横”线路均被称为“客运专线”,甚至速度标准也是云山雾绕:“时速200公里以上”、“预留提速条件”(包括京沪高铁早期设想也只是时速300公里)。
但最古怪的恐怕还是这条:初期兼顾货运的客运专线。现在我们经常说宁蓉线、杭深线之类的时速250公里高速铁路是“客货两用线”,但在早期文献中它们和沪昆、武广、郑西等高速铁路同样被称为“客运专线”(可以自己去搜09、10年及更早的一些技术资料,看看当时文献中的表述)——等等,明明是客运专线,怎么突然又兼顾起货运来了?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客运专线可以是“以旅客列车为主”,也不一定就是绝对排斥货车。但是“客运专线初期兼顾货运”,其实是有着更多复杂的原因的:
1)想一想为什么会提出客运专线?既有线等级太低、客运列车速度无法进一步提升是一大理由。但是同样的,对货运来说既有线也同样不能满足需求:线路病害多、曲线半径小、限制坡度大、建筑限界小,导致货物列车速度低下、牵引质量受到限制,也同样限制了货运朝着重载化、快速化的方向发展。那要不要再新建一条高标准的“货运专线”把货运解脱出来?不,现阶段再建第三条线路成本就太高了,不过既然新建的客运专线等级会比较高,要么就让客运专线顺便拉货运一把?这的确是很自然的思路。
2)新建铁路是需要发改委审批的,如何让发改委相信这条铁路确实有必要修?除了证明客流潜力巨大之外,如果能在里面加上“这条铁路不但可以运载旅客,同时还能兼顾一部分货运”,是不是会更显得这条铁路很有必要上马呢?
3)虽然是客运专线,但估计开通初期客车也不会特别多吧,那见缝插针安排货车跑一跑也不至于浪费运能......
的确,至少从纸面上看,“兼顾货运的客运专线”为货运提供的条件还是很优越的:更好的线路质量、远大于既有线的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高速铁路线形更好是理所当然的)和更小的限制坡度,使得设想的时速120公里快速货车(普通货车设计速度只有80km/h,由于既有线条件差还经常达不到)更有可能,货车牵引质量也提高到了4000~5000吨(某些坡度大的山区铁路仅1000~2000t),预留更大的建筑限界使得国内在理论上也具备了开行美国铁路已经玩了很多年、国内领导和专家也比较中意的双层集装箱列车的可能(既有线由于接触网高度不够以及隧道断面小等原因,除京沪等少数平原地区线路外无法满足双层集装箱列车开行条件)。如此看来客运专线不但在旅客运输、而且在货物运输上也胜于过于老旧的既有线。
——可惜只是想的美好而已。
高速铁路固然提供了更优越的线路条件,可是对轨道平顺性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否则高速列车运营的安全稳定性就成了问题。然而,客运专线要“兼顾”的4000t以上货车对轨道的破坏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收拾这些大块头过路后留下的残局就很成问题,于是没多久就因为对轨道的伤害太大,导致原本设想的货运“兼顾”不起来了。何况市场形势是动车组客流火爆供不应求、车次与日俱增,白天时间几乎被动车组列车挤满、晚上又是例行的检修天窗,哪里还有多少空间留给货车?那学欧洲高铁搞轻便货物快运呢?一则国内根本就没有这么一款快速货物列车,二则铁路在快运市场上的表现实在是不敢恭维,于是快运也没有搞起来。至于领导们一度很欣赏的双层集装箱班列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都几乎还是个零。于是结果必然只能是这样:货运“兼顾”不起来,客运专线只能继续当它的“客运专线”(石太、合宁-合武、杭深等线路自开通以来只有极少货车甚至根本没有),建好了的货运设施却没有什么用途。
这里且不说失败了的“客运专线兼顾货运”吧。就在2009年,之前一年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当年又有同样时速350公里的武广客运专线开通,时速250公里级别的合宁、胶济、甬台温-温福等也先后开通了,而且随着新线路的不断开通“高速铁路”一词也不再是京沪高铁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客运专线”被铁路部门、被第一次见到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之前只有部分既有线动车达到这一水平)的媒体以及民众冠以“高铁”之名(其实它们本质上就是高铁,现在算是终于扯掉那层皮了而已)。设计标准也悄悄发生了变动,越来越多的“200km/h以上预留提速条件”变成了一开通就是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可见原来的那个设计速度多半也只是个幌子),终于2009年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明确了高速铁路是“新建铁路旅客列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达到250km/h及以上的铁路”,实际上当初那批客运专线中已建成通车的线路此时几乎全部在按“250km/h及以上”运行,“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体系也就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主骨架。
然而事情不会是一帆风顺的,2011年,危机爆发了。铁道部的人事变更、高速铁路面临的来自社会舆论的质疑(票价高、上座率低、故障多发......先前让人担忧的一系列问题也的确发生了),终于使得铁道部在当年做出了350高铁降速至300的决定。2011年6月30日,代表中国高铁最高建设水平的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却只按“初期运行时速”300公里;第二天,沪宁、郑西、武广高铁降速至300km/h运行(可见350高铁降速的决定与723事故无关,这时还没到7月23号呢)。然而,终究还是在350高铁降速二十几天后,事故在甬台温铁路发生了。723事故在成为中国高铁永远的伤痛的同时,也成为了铁道部以及现在的铁路总公司极其不愿意直面的一段黑历史,同时也影响了之后对“高速铁路”标准的认定。
如前所述,2009年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只规定了“最高行车速度250km/h及以上”这一标准,但是2014年(注意此时已是723事故三年之后)出台了修订后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取代了2009年版旧规范,将高速铁路重新定义为“设计运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初期运行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这一规定使得像甬温线这样的“旧客专”陷入尴尬。首先是“客运专线”的认定:“兼顾货运”(虽然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的东南沿海铁路到底算不算“客运专线”?这是一个自由心证的问题,过去的铁道部可以称之为“初期兼顾货运的客运专线”,现在的铁道部和铁路总公司也当然可以称之为客货共线铁路。其次是速度标准问题:包括甬温线在内的这批“客运专线”最早的公开的设计标准是“时速200公里预留提速条件”,后来又修改为“时速250公里预留提速条件”而且也的确按照250km/h开通了,可723事故后的调查报告又称这一标准修改是刘跨越无视安全的武断决策,等于是给事故后2011年8月的降速作了背书——现在降速200是符合安全标准,当初跑250是刘跨越他们胡作非为嘛!这样一来似乎在官方口径中甬温线就是一条最高只能跑200km/h(请允许我出去吐一会......)的客货两用铁路,设计标准也不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而是“国家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那么也就不是“高铁”、事故当然也就不是“高铁事故”了。可惜连铁路系统自己也做不到口径一致,且不说在统计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时仍然将时速250公里客货两用线计入在内(单是算250km/h及以上客运专线里程是无法得到2万公里以上的运营里程的,其中必然包括了一部分被某些人一口咬定“不是高铁”的“客货两用线”),各种公告中还是不免出现“东南沿海高铁”之类的表述,难道是谈到事故时就自动不是“高铁”、计算里程时就又是“高铁”了么?这可真是很左右逢源的认定啊。当然,随着大量350km/h级别高速铁路的兴建,250km/h级别“客货两用线”在路网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包括东南沿海也已在准备新建350级别的第二高铁,也许有朝一日真的会将时速250公里级别“客货两用线”彻底剔除出高速铁路里程。
当然媒体和民众的看法就更加有趣了。原先没有高速铁路的地区,往往是一通了时速200公里的“动车”就开始欢呼“本地从今天起进入‘高铁时代’”——老实说200km/h倒也的确可作为高速铁路的速度下限,这样说也不算什么错,但有时明明是时速160公里的提速改造既有线动车却也欢呼进入高铁时代......好吧,毕竟能接入到高速铁路运营网络里就是一大进步,日本人不也照样把时速130公里的奥羽本线·田泽湖线称为“山形新干线”、“秋田新干线”嘛!(注:这两条线路均为既有线改造而来,严格来说根本达不到新干线的技术标准,但能够与新干线直通运行,被称为迷你新干线)可在350高铁遍地开花的时代,眼睛雪亮的群众立马就发现与之相比之下自己坐的250甚至200“动车”实在是太“慢”了,于是很快就开始疾呼“我们这里只有动车不公平,我们要350真高铁!”——这种美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说成是只有350才是“真高铁”就很不厚道了:不管是按照国际一般标准还是国内现行标准都没有把时速250公里级别的线路剔除在外啊!至于为啥会产生一堆250线路按照更让人不爽的200开通的情况,这还不是2011年降速的后遗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